余小白正在教孩子们画写意牡丹“那些小哥哥、小姐姐家里条件艰苦,爸爸、妈妈要出去打工挣钱,他们要在家里一边干农活一边学习。”5月27日晚,西安市气温骤降,细雨绵绵。66岁的石银萍边向小孙女解释“留守儿童”,边望着窗外担忧。第二天,她要参加陕西省慈善协会星火志愿队到澄城县看望留守儿童的活动。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群体,很多信息都是从新闻报道中获取的。“无论如何,得去!”
第一次看望既好奇又关切
5月28日清晨,天空中仍飘洒着蒙蒙雨丝。受陕西省慈善协会星火志愿队邀请,来自西安碑林书画研究院、长安重阳画会、尚德书院的8位老年书画家冒雨赶赴渭南市澄城县,为城关第三小学的10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
尽管天公不作美,却丝毫没有影响老人们的心情。因为他们知道,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盼望着他们的到来。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该县曾经是国定贫困县、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由于长期与双亲或单亲分离,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童年亲情陪伴的缺失。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大巴车穿过县城的古徽街,缓缓驶近校门口时,老人们不由惊叹:“校园环境不错啊。”看着崭新的大门和整齐的校舍,坐在石银萍身后的蒲丽珍不禁疑惑道:“不知道孩子们学习的软件条件怎么样,往常怎么过儿童节,文娱活动丰不丰富?”和石银萍一样,蒲丽珍也是第一次来看望留守儿童,既好奇又关切。
敞开心扉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当老人们走进城关三小的留守儿童关怀室,孩子们正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也许是初次见面,孩子们对面前的爷爷奶奶还略显生疏,双手叠放在桌前,上身挺得笔直,端端正正坐着。“现在的孩子哪会皴脸啊,小脸蛋准让大人给抹得光滑细腻。”看到几个孩子皴红的小脸,蒲丽珍心疼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小君。”……老人跟孩子们聊着天,慢慢热络起来,他们搂起身边的孩子拍照、折纸鹤,开心地玩起来。孩子们也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逐渐敞开了心扉,跟爷爷奶奶们说起自己家里的情况。一番互动交流后,老人们了解了这群孩子心底的隐痛。“因为爸爸妈妈离婚了,我现在和爸爸在一起生活。”“我爸爸去外地打工了,留下我和妈妈在家,一年才能和爸爸见上一面。”听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语,石银萍心里一阵酸楚。
同行的余小白问孩子们,以前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看到大家羞赧地摇着小脑袋,余小白陷入了沉默。她随手翻出手机里6岁孙女排练节目的视频,跟同伴们说,大城市的孩子们正在演英文话剧,而这些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过英语。
挥毫泼墨寄语美好未来
畅聊一个多小时后,活动切入正题。老人与孩子们已经彼此熟悉信任。余小白拉着孩子们的手走进活动室,准备为孩子们变“魔术”。65岁的她最擅长国画,能在15分钟内,创作出一幅明艳生动的牡丹争艳图。听说余奶奶会用毛笔变出牡丹花,孩子们一圈又一圈地围着她,睁大眼睛张望。“这些是变花的神笔,这些是变花的颜料。”余小白举起包里的工具向孩子们一一介绍。“哇,就像神笔马良一样。”孩子们兴奋地涨红了笑脸。
站在余小白旁边的郑道欣不甘示弱。吆喝着“快来看爷爷给你们写字啦。”几个孩子闻声“哗啦”围了过去。隶书、楷书、行书、篆书,79岁的郑道欣一边展示着不同字体,一边教孩子们辨认。遇到学过的汉字,孩子们总要雀跃一番,像是考试得了满分。“国学艺术就是我们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陶冶情操。”郑道欣笑着说。
“也许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因为这些爷爷、奶奶的一次到访而生根发芽了。”城关三小校长郭莉说,她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能经常接触到来自城市的老人,不仅能帮助他们增长见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陪伴。
老人们挥毫泼墨两个多小时,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刻,孩子们拉着老人的手迟迟不愿松开。“爷爷奶奶,你们还会来吗?”面对孩子们的不舍与期盼,老人们也向孩子们深情承诺:“放心吧,会来的。爷爷奶奶想你们,咱们下回再见!”
新闻推荐
致敬英雄坚守初心 赞誉声声叙殊荣 探访老英雄张富清战斗过的澄城县临皋村
本报记者郑栋武丹见习记者董剑南循着老英雄张富清在渭南的战斗足迹,记者寻访到了两次“临皋战斗”。1948年秋天和冬天,张富...
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