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刚 文/图
渭南,因地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之南而得名。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黄河、渭河、洛河三大水系在此交汇,素有“关中粮仓”之称。其丰饶的物产、富庶的生活,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也滋养了民间艺术面花的产生与发展。如今,面花已成为渭南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光艳的明珠。
渭南花馍又称面花,俗称“花花馍”,有关面花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汉代,起初多以祭祀为主。随着不断发展,如今这些面花根据用途不同,贯穿于婚嫁、丧葬、满月、庆寿等各个阶段的人生礼仪之中。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动植物、人物、建筑物等造型,拙朴生动,意态纷呈,人们把美好的夙愿、虔诚的祝福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一起融进这一朵朵艺术之花中,真挚深情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
渭南花馍形象可爱,栩栩如生,在全国大赛中屡屡夺魁,也多次走出国门,作为国礼赠送国外政要、国际友人,成为渭南著名旅游名片和文创产品。
澄城面花
面花是澄城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展示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传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2009年,澄城面花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面花,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图饰纹样想像丰富、构思新颖、匠心独具、巧夺天工、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代代相传。面花的基本内容从造型艺术可分为:花、鸟、虫、鱼,戏剧人物,各种动物等。造型生动,图饰鲜活,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专业雕塑家叹为止观。
大荔面花
大荔县是久负盛名的“面花之乡”,在渭北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按用途可分为时令面花、喜庆面花和祭祀面花,是民间巧妇用小麦面粉,借助刀、剪、针、梳等工具,经过揉、捻、捏、搓、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造型艺术有花、鸟、虫、鱼、人物、动物和建筑等类型,内容有祝福美满婚姻、子孙兴旺的鹣鹣馍,有祝贺老人福寿双全的寿桃,有春节拜年祭祖的花馄饨、花馒头、花糕、花炸果等十几个品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荔面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2007年作为渭北面花的代表(渭北面花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药王庙、花糕等面花作品多次获得中省民间工艺比赛大奖。
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又叫“花馍”、“花馒头”,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艺术品。它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久负盛名。合阳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面食是村民的主食。
该县村民普遍有精制细做面花的传统风俗,在关中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精细、色彩鲜艳谐调、象征意义强等特色。面花艺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民俗内涵丰富,婚庆、做寿、满月、祭祀等民间活动都有相应的面花。合阳县面花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华州面花
“华州面花”和别的地方的面花比起来,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它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那种自然的白、香、甜。其种类繁多,花、鸟、鱼、虫,各式各样约120余种,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析,内涵丰富,大胆夸张,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寓意丰富。不以形似而以神似,无不寄托着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不仅供人们观赏,亦可食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6日,渭南市澄城县科协联合陕西沃盈化肥有限公司科协在韦庄镇马庄村开展了果树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培训会上,高级...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