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 焦育民
我的故乡在白水县林皋镇焦河村,自从上学离开20年来,故乡在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淡化了,而那份牵挂与怀念却越来越浓烈。大年三十,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焦河村。这里,是我生命的起点;澎湃着激情与梦想的焦河,是我心中的图腾。
放眼望去,一条宽达十几米的柏油马路,把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与外界连通起来。世外桃源般的宁静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涌入:村里四十户人家一百来口人,竟然有了6辆小汽车;村里看不到充当畜力的牛马,许多家庭有了半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家家几乎都修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告别了曾经的窑洞与瓦房;村头那口老井被填埋了,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各家的年货琳琅满目,凡是城市里有的几乎都有;村里手机使用率非常高,从18岁到70岁之间,几乎人手一部;约10户人家拉了宽带,城里人时兴的“QQ”“微博”“微信”,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也成为一种时尚。
春节期间,我自个儿设计了调查表格逐家逐户进行走访。从走访情况看,农村生活的变化是显著的,与上述我的直观感受吻合。但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变化之中的隐忧: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们村前有个林皋水库。近年来,由于县上在此大规模开发,游人日益增多,环库建筑物也逐渐增多,加之水库承包给了外省人搞水产养殖,虽然拉动了当地经济,但依旧没有跳出“开发—破坏—污染”的老路子。夏天旅游旺季,河边上到处都是随意扔弃的包装袋;环库倾倒生活垃圾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宾馆、餐饮店直接将生活废水排入水库;来自外省的水面养殖承包主为了增大效益,私自向水库投放添加剂类或激素类物质以增加水中微生物供应量刺激鱼类繁殖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水质。村民反映,现在不敢下河游泳,更不敢在河里洗衣服了。
二是农业发展滞后问题。焦河村依山傍水,梯田层叠,属于典型的山区村落。如果从农业经济的角度看,此类地况属于“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比较适合栽种果树、花卉、苗木等非粮经济作物,以及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近几年来,村民在实践中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其中发展对路的是苹果园,约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20%—25%。其他例如适宜当地气候等条件的花卉、苗木繁育产业几乎为零,农家乐、观光农业更是没有发展起来。目前,除了果业略有亮色外,其他搞传统种植的家庭仅仅维持着口粮经济,更多的青年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村域农业经济缺乏活力。
三是农民素质较低问题。调查走访发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普遍选择了外出务工,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0%;留守农村和务农的大部分为中老年农民,这些人中文盲、半文盲的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5%,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全村劳动力的15%。也就是说,真正支撑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仅有15%左右。而这部分农民在综合素质方面普遍有“三缺”:一缺技术指导,全年几乎没有技术人员进村传授有关农业和农村技术,农民种田、管理果园全凭农资店里听到的三言两语,领会运用上也是一知半解;二缺法律知识,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不知道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更多沿袭了族规等传统办法,近年来部分村民学会了上访,但我发现他们对主张的权益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合法上访等根本不清楚;三缺道德风尚,以前农村那种“古道热肠”荡然无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村风也成为了传说,我问一些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他们竟一脸茫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不敢说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历史和现实都需要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我们的愿景呢?当然是让农民生活得有品位,让农业大发展,让农村山清水秀,这样才能留得住游子永远的乡愁。
新闻推荐
近日,一架小型无人机在尧禾镇田家洼千亩示范园内作业。近年来,白水县在割草机、播种机、旋耕机、开沟机等逐渐普及的基础上,引进小型无人飞机用于果园管理。据悉,此类植保无人机5分钟可完成15亩地的...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