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李志坚
提起作家一翎,也许你马上能想到她的《大宋绝恋》《凤凰涅槃》《伪证》等作品,或许你还曾在她的作品里引发过无数遐想,但你可能想像不到的是,她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和我们路过同一座桥,和我们经过同一条街,也许,你还曾与她擦肩而过……
提起文登区作家协会,也许你马上会想到一群志同道合、锦心绣口的作者,以对文学崇高至伟的敬仰和坚守,把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用优美的文字抒写下来,饱含哲思启人心智、弘扬礼仪传承美德……文学升华了他们的思想,思想沉淀了他们的智慧,智慧深邃了他们的文字,而后,我们通过他们的文字,感受更多的生活之美,了解更多的人生百态,洞察更多的人情世故。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天道酬勤有自知
一翎是李喜华的笔名,她不仅是作家,颇受追捧的作家;她还是编剧,极具潜力的编剧;她是文登区作家协会主席,深受拥戴的作协主席。这三种身份每个都有着一定份量,一般人能有之一就足以有了傲骄的资本,而李喜华对这三重身份却是极其谦逊地处之,就如她的笔名“一翎”的含义一样——孔雀美丽的羽毛,很渺小的存在,如沧海一粟、尘世一羽。她说:“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自知之明。”她还特别解释道:“古代当权者曾用翎羽奖励勤奋上进的人,官员帽子上的花翎代表着不同品级,‘一翎\’也有勤能补拙的寓意。”
李喜华坚守文学梦二十余载,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创作,至今已发表短篇近百篇、出版近30部长篇小说,创作剧本四部,共计千余万字,是国内少有可以常规出版全国发行图书的作者之一,也是正在崛起的编剧新秀之一。然而,笔耕不辍的作者大有人在,有不少人认为她是幸运儿。她却看淡自己的成绩,认为仍没有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需要继续努力,闲余时间她仍在不断学习和练笔。
李喜华原本学的是美术专业,走上写作道路是无意之举,这也得助于她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博的阅读量。她小时候很喜欢看书,把家里的两大箱藏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她养成了随手标注和做阅读笔记的习惯,从幼时一直保持至今。最初她只是随笔写些故事,纯属自娱自乐,从没想过会发表之类的事。1997年,李喜华偶然从《山东文学》杂志上看到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举办“全国小说大赛”的征文启事,她寄出一稿参赛,意外获得三等奖,从此,正式打开文学创作的大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电脑还没有广泛应用,写作局限于手写,一个长篇稿子单是誊写就经常熬上几个通宵。起初投稿也并不顺利,反复修过的稿仍有很多会石沉大海。“那时候我有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改了9遍才得以出版。2007年8月正式出版作品时,我手头积累了11篇长篇小说,全部是厚厚的手稿。”她说。
天道酬勤,李喜华出版上市两本书后,销量良好且稳定,之后就陆续有被约稿,作品出版也比较顺利了。光2008年一年,李喜华出版上市六本书,此后新作不断。其实,她并不是高产作者,只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其中的坚韧和努力,或许更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借鉴。
回想这条文学之路,李喜华认为虚心和感恩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一篇文章的发表,一部小说的出版,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功劳,离不开编辑们的指点和教诲,离不开出版社、书店、网站相关工作人员们的宣传和推介,离不开读者们的关注和品评。少有人一开始就写出好作品,由量到质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感恩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必不可少。
2010年,李喜华正式成为北京海润影视公司签约作家、编剧,她和她的作品得到了出版社的编辑、志同道合的文友和广大读者的赞誉和支持。她认为,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应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然后注重积累素材、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技巧,在写作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断开阔眼界、整合知识体系,并注重提升自身修养。她说:“写作是用文字做画的过程,并且能表达比绘画更广阔、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身为作者,她也感到肩负着社会责任,这份责任,让她学会珍惜、懂得感恩,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
如今,李喜华除了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还进行系列电视连续剧剧本的创作。2016年,她参与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依水之恋》入选国广总局电视剧司“2016——2020年百部精品电视剧”。而生活中的她,仍是不骄不躁,云淡风轻,把创作看成是一件平常事,以平常心慢慢地写着。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她以沉稳严谨的创作态度在这条路上且行且珍惜。
德才兼备众望归
2016年新年刚过,文登区作家协会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换届准备,在区文联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李喜华被选举为作协主席。在此之前,区作协处于一盘散沙、创作热情低迷的状态,亟待一个主心骨出现。李喜华当时在文学创作上已有所成就,但区作协成员们大多不了解她,更何况还要来领导他们,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结果,当他们看到她的作品及成就后,在赞叹的同时,都心悦诚服。
上任后,李喜华与新成立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掘人才并鼓励会员文艺创作,组织会员参加各种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活动。她还不遗余力地帮助作协会员们打开发表、出版的渠道,引领作者们将作品推向国家媒体平台,进行全国传播。她认为,“文人相轻”只是个别现象,文人比外人都更懂得文学创作的艰辛,所以,应该相知相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形成健康良好的创作氛围,百花齐放,各展所长。在极短的时间里,区作协成为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李喜华与人为善、处事公正,也成为了作协的灵魂人物。2016年,区作协会员创作成绩显著,在国家、省级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30余篇,地市杂志刊物上发表作品120余篇,独立出版作品10余本。2017年,通过全国重点杂志主编交流学习等文学创作活动,为作协会员们投稿、发稿打开了面向全国一级文学期刊的大门和渠道,激励了全区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也立竿见影地宣传了文登,整体工作成绩斐然。
如今,文登区作家协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协会会员们创作热情高涨,创作态度严谨,作品水平不断提高。自大汶口文化时期以来,文登便是胶东昆嵛山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蕴藏着无数民间文艺的瑰宝。2016年,区文联发起成立了民间艺术家协会,把散布民间的各类手艺人组织起来,希望长者教、幼者学,把千百年艰辛化育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把其中的文化元素投向到工农业产品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衍生品,生发和凝聚民间力量,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李喜华希望通过文学展现和发扬文登民间艺术,力图植根于人心、传播于域外、作用于当下、继续于未来。2017年,区文联与作协认真筹划,数十位作协会员查阅历史典籍,深入民间走访、挖掘、整理具有文登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非文化遗产”,近30名作者透过60余篇优质稿件,全面地展示了文登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利用《文登文艺》的纸媒平台推出《民间文艺特刊》,此刊编辑出版发行中,获得了区关工委、教育局、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界石镇党委的大力支持。此刊面向全市中小学生赠阅,有效地传承了包括“大秧歌”、“花鼓戏”、“面塑”、“跑马灯”等近百种非文化遗产,使“文登学”传统精神文明和优良美德得以留芳百世。此后,文登文联联同文登教育局、文登关工委和作家协会举办了文登区“新华杯”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旨在引领中学生健康写作,播洒爱好文学的种子,发现并培养文学新苗。
李喜华说:“写作可以反思自我、提高修养、强大内心力量,也是解读生活、沟通社会的良好途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继续认真写下去,继续与志同道合的作者们、好学求知的读者们一起携手共进……
新闻推荐
本报文登5月3日讯(通讯员滕娣宋洁)近日,市民刘女士因生病住院未能享受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的问题,到文登区社保中心咨询。经工作人员了解及查询,无法报销是由于刘女士于2017年12月份从单位辞...
文登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登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