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威海 今日文登 今日荣成 今日乳山
地方网 > 山东 > 威海市 > 今日乳山 > 正文

峻青的威海情:曾惊陶夼秋色美

来源:威海晚报 2019-08-27 09:20   https://www.yybnet.net/

曾惊陶夼秋色美

——陶家夼“荣誉村民”峻青的威海情

8月19日清晨,知名作家峻青先生在沪离世,享年96岁。峻青先生虽然离去了,但他与威海的情谊,与陶家夼人的佳话依然在流传。

峻青先生一生,曾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等职务,从事文学事业超过七十年,创作了《海啸》《最后的报告》《秋色赋》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海滨仲夏夜》《秋色赋》都与威海有关。创作于威海的《秋色赋》文中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了陶家夼葡萄丰收的盛景,这也让峻青先生与陶家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峻青作品及其与陶家夼的往来书信。

首次探访陶家夼 写下《秋色赋》

峻青先生与威海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

根据《陶家夼社区志》记载,1962年,胶东地区迎来丰收年,当年9月,作为记者的峻青到胶东采访。在威海的陶家夼,他深入村里村外、山上山下以及村民家中调查探访。在看到陶家夼葡萄丰收的景象后,喜不自禁,把眼前的画面与陶家夼人爱国家、爱集体的高尚品质,连同在其他地方的采访素材一起,写就了著名的散文《秋色赋》。

在《秋色赋》中,峻青先生这样写道:“前天,在威海市的陶家夼,我又看到一派更令人喜爱的秋色。那里,除和烟台西沙旺一样有着成片的苹果林以外,而更有特色的却是葡萄,那简直是一个葡萄的王国。九十多户的山村,整个的都笼罩在绿色的葡萄架下。那风光,就别提有多么幽美了……

今年的葡萄特别丰收,一般的每棵都收摘到一千斤以上,其中有一棵竟然收摘了两千六百多斤。这种丰硕的收成是令人可喜的。然而更加令人欣喜的还是那种在陶家夼村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在这里,不论是大街上或是小河旁,那遍地触手可及的葡萄,竟没有一粒丢失的。且不说大人,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都把集体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

陶家夼人的淳朴民风,让峻青先生在《秋色赋》中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也是一种丰收,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

?39年后重访陶家夼 喜成“荣誉村民”

《秋色赋》创作于威海,也写到了威海。因为这篇散文,小小的山村陶家夼有了名气,陶家夼人对峻青先生充满了感激。今年74岁的老陶家夼人陶遵莱,曾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学到过峻青先生的《秋色赋》。当时的他一定想象不到,多年以后,他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峻青先生再访陶家夼。

据陶遵莱回忆,陶家夼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峻青先生。2001年时,峻青先生欣然接受陶家夼经济股份合作社党委书记陶建军的邀请,到陶家夼做客。2001年9月,峻青先生与老伴于康一同从上海飞抵威海,时隔39年后,再一次来到了陶家夼。

这一次,陶家夼的巨变让峻青先生既惊讶又感慨。“当时,峻青先生已经快80岁了,他和老伴在陶家夼走了走,看了看当年的葡萄长廊,还看望了第一次来时接待过他的果树专家陶遵祜的老伴。”陶遵莱说,那时的陶家夼,80%的平房变成了楼房,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中,曾经只有89户村民的小山村,摇身变成了一个宜居社区,这样的变化让峻青先生连连感慨今非昔比、变化巨大。

?峻青创作并题写的《大川吟》。

在威海小住的半个月里,有感于威海39年来的变化,峻青先生在酒店里提笔写下了《大川吟》:“三十九载觅旧梦,红叶染遍海边城。曾惊陶夼秋色美,更喜大川展新容。青山巍巍千楼立,碧水潺潺万户荣。舜尧遗风今犹在,雏凤清于老凤声。”

峻青先生把对陶家夼变化的喜悦之情,毫不掩饰地揉进了诗句里,抒发在了笔墨间,并把《大川吟》的创作原稿赠送给了陶家夼。这份深厚情谊,深深打动了陶家夼人。

在峻青先生返回上海前,陶家夼举行了隆重仪式,邀请峻青先生有机会到陶家夼居住,并授予了他“荣誉村民”的称号。面对大家的盛情,峻青先生十分感动。他说,这是陶家夼人民对他的最高赞誉。

?美好情谊不灭 陶家夼人永记心间

离开威海后,陶家夼依然保持着与峻青先生的联系。每到春节或是峻青先生生日时,陶家夼人都会给他送去一份问候。为了怀念峻青先生,延续这段美好情谊,2004年,陶家夼在野鸡岭建设了以“秋色赋”命名的艺术馆,并收藏了峻青先生的不少作品。

如今,走进这座坐落在山脚下的艺术馆,还能看到峻青先生亲手创作的《大川吟》和雄鸡图,《秋色赋》中关于陶家夼的段落以及峻青先生与陶家夼的故事,也被刻在了屏风上,供游人欣赏。对于峻青先生,陶家夼人永远充满了尊敬和怀念。

日前,峻青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陶家夼人俱是吃惊和遗憾。“2001年,峻青先生重访陶家夼时,刚入职不久的我曾经作为后勤人员,接待过峻青先生。老先生谈吐风雅,为人和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先生的离世,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一笔损失,也是我们陶家夼人的一大遗憾。”陶家夼经济股份合作社党委委员肖伟表示,老先生虽已去世,但他留下的《秋色赋》和《大川吟》将会流传于世,他与陶家夼人民的美好情谊,也会被当做佳话,被一代又一代陶家夼人永远铭记。(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文 姚威 图)

?延伸阅读

? 辛明路忆峻青:一生怀揣赤子之心

?辛明路2012年在上海采访峻青(左)。资料片

峻青先生与威海渊源深厚。他是“马石山惨案”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夫人于康曾在胶东育儿所担任卫生员,两人在乳山相识相恋。2012年,为了胶东育儿所的研究工作,乳山母爱文化研究会会长辛明路及时任副会长的郑华,曾前往上海,到峻青先生家里对其进行了采访。

辛明路回忆,当时,峻青先生已近90岁高龄,且心脏十分不好,医生及其亲属不建议他接受采访,但峻青先生坚定地表示,“老家”来人不能不招待。“此行,我们主要为了采访峻青先生的夫人于康,但她卧病在床,不能详谈,峻青先生便充当了翻译。”辛明路说,峻青先生十分健谈,原定30分钟的采访谈了3个小时,为他们的红色文化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

回到乳山后,峻青先生还特地致电辛明路,并托人捎来了题词作品,表达了自己对辛明路一行的感谢和情谊。此后,辛明路便一直与峻青先生保持着联系。有时,他们会打个电话问候彼此;有时,辛明路会给峻青先生寄去一些乳山喜饼。每每此时,峻青先生便会打电话给他,感慨乳山喜饼真好吃。

8月19日清晨,峻青先生在上海去世,当天,辛明路便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安家正那里获悉了这个噩耗,他难过得久久无法言语。“一时间,那次去上海采访的点点滴滴全都涌现在了眼前,不能相信峻青先生就这样离开了。”辛明路说。

辛明路是峻青先生的忠实读者,深受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海啸》《黎明的河边》等作品让他百读不厌。辛明路坦言,早期,他钦佩峻青先生的文学成就,相识后,他又被老先生的为人折服。“峻青先生与夫人一生爱党爱国,怀满赤子之心,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内心始终充满着正能量。”辛明路表示,峻青先生的作品及为人带给他的影响,将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永远激励着他。(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相关链接

? 峻青简介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等之职。1981年参与《文学报》的发起创办和主编工作。自1940年起,峻青从事文学事业逾七十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海啸》(上、下卷)、中篇小说《最后的报告》《神秘失踪之后》、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怒涛》《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沧海赋》《雄关赋》《三峡赋》《梅魂》等诸多优秀作品,并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了崇高、悲壮的艺术风格。 (李林 整理)

新闻推荐

“将最鲜美的给您送到家” 烟报19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昨天举行,打造烟台农业新名片

YMG记者李珑一头连着农庄,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将最鲜美的给您送到家。昨天,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烟报19电商平台正...

乳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乳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峻青的威海情:曾惊陶夼秋色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