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刘兆阳 刘新刚
日前,荣成市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荣成把“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绿水青山,变成“全域旅游、大众旅游”的金山银山,构建了全时段、全季节、全地域、全覆盖的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出全域旅游示范的“荣成模式”。
擦亮生态底色
旅游资源“活起来”
近年来,荣成强力推进海岸线、山体和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自然面貌,把最好的环境留给游客。
如今,那香海文旅小镇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获评4A级景区,而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2012年起,荣成市从改造环境入手,对整个区域20公里的岸线进行了修复,集中力量将其培育成文旅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累计投入近百亿元,打造出海水浴场、森林温泉、五星级酒店、康养社区和儿童探险世界等景点。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荣成先后拆除桑沟湾畔的建筑50多万平方米,建设了11公里的滨海公园,将这里打造成为市民和游客欣赏海景、亲海体验的重要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每年有一万多只大天鹅到荣成过冬栖息,成为荣成冬季旅游和生态环境的特色品牌。2016年,荣成市高标准实施了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建成了适合大天鹅和其它水鸟生活的湿地水系。如今,湿地已呈现出百鸟争鸣、群鸟齐飞的壮观景象。周边还建设了天鹅科普馆、天鹅艺术小镇和生态观景平台等设施,为“天鹅经济”蓄足了发展后劲。
推进业态融合
旅游链条“长起来”
全域旅游不仅要有好的环境,更要丰富业态,形成产业链和消费链。近年来,荣成市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融入旅游业态,打造了多个“+旅游”的发展模式。
这几年,荣成市乡村旅游人数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荣成市对22个镇(街道)都规划建设了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海草房民宿和民俗文化等业态,实现了“乡村振兴+旅游”。以石岛管理区的“渔家风情”片区为例,该片区涵盖18个村,发展了300家海草房特色民宿,实施了甲子山环山观光和东楮岛亲海体验等旅游项目。
近年来,荣成市建成了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这些海洋牧场既是海珍品育苗繁育、生态养殖和海产品精加工的产业基地,也形成了海上采摘、垂钓和餐饮等旅游业态,旅游旺季时每月接待游客10万人次,“海洋牧场+旅游”得以实现。
荣成市建设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谷牧故居等红色教育和研学旅游基地,“红色教育+旅游”呈现红火发展之势。其中,仅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每年就接待30万人次。
“体育赛事+旅游”也是荣成市的一大特色。近年来,荣成举办了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全国帆船锦标赛和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总决赛等十几项体育赛事,拉动了人气集聚和文旅产业发展。
完善基础配套
旅游服务“动起来”
旅游作为服务性产业,增强游客体验感和舒适度无疑是重中之重。在旅游的软硬件服务方面,荣成实现了全域贯通、全程服务。
荣成市是国内最大的房车生产基地和房车出口基地。荣成市将房车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房车露营地,因地制宜配套餐饮、酒店等服务。
房车露营地只是荣成市的道路驿站之一。荣成市坚持景观与实用相统一,统筹推进市政道路、省道国道和农村道路改造,在城区主干路配套了168公里的自行车彩色慢行道,在沿海一线建设了70公里的滨海步道,对380公里镇村公路进行了全面升级,布局了48处旅游公路驿站。
荣成市还搭建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智慧公交和智慧交通等12个应用,打通与携程、景域等各大旅游电商平台的链接,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畅游荣成。
荣成市以“志愿服务+信用激励”为抓手,针对旅游引导、环境治理和公共秩序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2000多名志愿者常态化服务在旅游一线,让游客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荣成的热情好客和文明风气。
新闻推荐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王录刚报道本报荣成讯12月7日,国网荣成市供电公司举办“衣旧情深、志愿暖心”冬衣捐赠活动,半天时...
荣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成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