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普遍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但是,很多家庭在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和误区,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那么,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更新教育观念。虽说大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教育是头等大事,但还是有很多家长觉得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自己给孩子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足够了。殊不知,这样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现在的孩子,对外界的信息十分敏感,家长传达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可能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关注度高,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才能与老师合作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所以,在教育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给孩子解决“温饱问题”了。
跟上时代步伐。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善于学习,晚上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写写随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想不出众都难。反观之,还是有更多的家长,尤其在乡村,家长们干了一天活,回家除了吃饭睡觉,所做的事情几乎就是看电视、抱手机、打麻将,这样的家庭环境,喜欢看书的孩子自然是少之又少。我们知道,孩子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而模仿力却不容小觑。作为家长都不能静下心来读半小时的书,还怎么要求孩子潜下心来学习呢?尽管手机碎片式的阅读也能为我们提供许多信息,但是,哪一种阅读方式也不如捧一本名著,潜心地读进去能给人启迪,更重要的是,这会给孩子养成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认同家校共育。认同家校共育,就是要认同自己与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家长应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育人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把老师的位置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孩子的座位靠后了,觉得是老师忽视自己的孩子;孩子与同学有矛盾被老师批评了,觉得老师偏袒;孩子的成绩没考好,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上心……长久下来,自己的心里充满了怨怼,并渐渐表现在言语之中,慢慢给孩子一种暗示,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我学不好,是因为老师对我不好。对孩子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激励,反而使孩子学会推脱、学会抱怨。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做好监督,更应该是一种共同的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正面的鼓励,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掌握教育方法。一个孩子的成长会经历许多个阶段。因而,家长要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身心特点,以便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如何了解?观察。如何应对?读书。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细微的变化,比如发现孩子最近做作业非常拖拉,那么就应该思考了:他是遇到不会的题了?还是在做的过程中贪玩走神?继而深入地了解,如果是题不会,那么上课有可能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是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模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玩儿,则要根据作业量的大小,进行时间的限定,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或相应的惩罚。
坚持奖罚分明。笔者一直认为,仅有鼓励,教不出谦虚上进的学生;仅有惩罚,便没有自信笃定的孩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我们可以用智慧的奖罚方式,起到鲜明的奖罚效果。奖罚的条件最好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孩子在学习方面取得了进步,孩子一周以来房间收拾整洁,会获得什么样的奖励。可以是做一天小当家,滑一次旱冰,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当做奖励实施。惩罚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因为最近作业拖拉取消周末的娱乐活动,承担家中的某项家务……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要具有时效性。不能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翻来算旧账,也不能把奖励只是说说而已。一旦失信,下一次的约定很难让孩子做到。
我们还需要保持教育韧性。家庭教育要柔软却又结实,才不会轻易断裂。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太随性,毫无韧性。心情不好,对孩子不耐不烦;有心情了,嘘寒问暖,甚至是唠叨个不停。还有的家长是学期一 开头,或是家长会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满腔热情,热情劲儿过了,又极少过问。缺乏韧性和毅力,最终难以实现教育的理想效果。
(作者系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中心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荣成2月20日讯(魏春霞张彩红)新学期伊始,荣成市世纪小学开展“变废为宝,创意生活绿植宝宝展评”活动。“变废为宝,创意生活绿植宝宝展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家长...
荣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