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山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划定工程暨“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刘公岛举行。
经专家论证,历经2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现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灭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遗物.这是2014年以来,北洋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考古 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
“定远舰”是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列为旗舰,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主动开炮迎敌,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表现,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在后续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
据了解,2019年7月至8月,为调查保护沉灭在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战舰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调集国内30余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了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潜水实地探摸结果为基础,采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考古队利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海测仪器采集遗迹数据,并结合文献材料,准确锁定“定远舰”的埋藏位置。随后,考古工作选择在遗址上方进行抽沙作业,在深达1-3米的厚厚泥层下,发现、逐步揭露出一段舰体遗迹,并采集提取了部分沉舰遗物。
本次调查区域可确认为舰体炮台与弹药舱附近位置,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文物包括铜、铁、木、玻璃、橡胶等材质。其中,铁质品数量最多,有梁架、铆钉、角铁等;铜质品有弹壳、水龙头、管材、铜钉、铜钱等;木质品有甲板、铁甲垫木、木盆、木塞等。此外,还发现少量橡胶垫、皮鞋底、青花碗片。器类则涉及船上构件、武器弹药、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代表性文物包括长方形舱盖,铜质标牌、炮台甲板木、铁甲垫木、主炮引信、37毫米哈乞开司弹壳、毛瑟枪子弹,橡胶垫圈,皮鞋底等等。同类物品在以前的“致远舰”“经远舰”遗址调查中也有发现。
?意义 “定远舰”残存舰体情况基本确认
本次水下考古工作涌现了不少亮点。据介绍,沉舰遗址面积与抽沙工作量较大,需要对所选调查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加之潜水员在水下较难控制沉重的抽沙头,本次调查采用行车吊装抽沙管辅助潜水员作业,并通过全面罩通讯设备与平台对接指示抽沙头的移动,抽沙管搭配有GPS定位设施,可实现抽沙与海底遗迹的精准控制。
此外,抽沙作业海域位于刘公岛景区,属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为防止抽沙浑水扩散,考古队自行设计制造了浮动过滤网,周边加护围挡,在有效收集出水文物的同时,又确保了抽沙污水不向外扩散。
鉴于沉舰遗址面积广大、泥沙淤埋严重,为提高抽沙效率,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共布设4个水下抽头,使用20余名水下考古队员,在2个月时间内,历经750人次、3万多分钟的潜水工作,才完成本年度深埋泥下3米的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这种工作强度在历年水下考古调查中均属少见。
经过考古人员的努力,本次考古调查基本确认了“定远舰”的埋藏位置,并初步了解了海底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目前,舰体所剩不多,散落分布,保存情况极差,埋于泥下1-3米左右。更全面的沉舰遗址整体信息,需待明年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进一步探明。
此次考古调查收获有利于深入推进甲午沉舰调查与研究工作,对于甲午海战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以史为鉴,甲午系列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新闻推荐
推动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威海市工信局再出招 20多位设计大咖会诊威海工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洪超 通讯员 苏展玉
威海市工信局局长乔新跃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启玉主持会议。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总经理陈健作题...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