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晚报》创刊22年,74岁的邹吉殿每期不落地收好
他是晚报“收藏家”
威海新闻网讯 (记者 王静 文 薛航 图)1995年,《威海晚报》正式创刊。创刊22年来,有这样一群读者,他们每天阅读《威海晚报》,关注《威海晚报》的点滴改变,甚至将报纸精心收藏……
12月19日,记者见到了他们中的一员——《威海晚报》终身荣誉读者邹吉殿,听这位74岁的老读者,畅聊他与晚报的22年情谊。
闲来无事,邹吉殿喜欢找出一些收藏的旧报翻翻。
过一段时间,邹吉殿会打开旧档案柜,让里面的晚报透透气。
22年的晚报一张也不少
12月19日,记者来到邹吉殿家中,见面后简单聊了一会儿,他便带着小晚来到家里的草厦子,说是要给记者看些“好东西”。
推开草厦子的门,靠着三面墙整齐摆放着一些档案柜,每一组柜子门上都标记着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一直到2016年,角落里还有一个老式衣柜柜门,上面写着“1995年——2005年”。
正当记者感到纳闷时,邹吉殿把柜门逐个打开,只见里面整齐摆放着一叠叠的《威海晚报》,每一叠都是一个月份,邹吉殿还分别制作了封皮,收拾得相当整齐。
邹吉殿告诉小晚,2005年以前的晚报纸只有几页,好几个月才能装订成一叠,所以这十年的报纸都放在了一起。后来,报纸内容越来越丰富,他就每个月分别装订、封皮、存放。“从《威海晚报》创刊那天开始到现在,这里的报纸一张不少,我都存了下来。”说起这个,邹吉殿言语中透着自豪。
说起保存报纸,邹吉殿说,起初,他只是把报纸按日期堆放在一起,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归档分类。去年的一天,赋闲在家的邹吉殿收拾家,看着满屋子的晚报有些“没有章法”,摆在屋里又生怕被虫叮鼠咬,于是,他心里有了想法。于是,他跑了好几个旧货市场,最终花500元淘回5组旧档案柜,然后用两天功夫把报纸分好类。
邹吉殿喜欢收藏晚报,家里人都很支持他的这个举动,偶尔有缺失的报纸,家人还会主动帮忙找齐。“儿女都知道,这些报纸是我的宝贝,几次搬家,他们都首先帮我把报纸安置好,再放其它家具。”邹吉殿说。
谈起晚报的点滴变化,邹吉殿如数家珍。
爱晚报让他成为终身荣誉读者
说起与报纸的渊源,邹吉殿又一次打开了话匣子。
1995年10月1日,《威海晚报》创刊之时,邹吉殿所在的单位订了全年的报纸,邹吉殿每天都是全单位第一个翻阅报纸的,也是最后一个收集整理报纸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收集、整理报纸的习惯。第二年,邹吉殿从单位退休,当年他就给自己家里订阅了晚报,每天早上准时看报,还把精彩的报道和重大新闻做了笔记。
“那时候,报社每到年底都有答题活动,答题可以赢奖品,我每年都参加。”邹吉殿说,这么多年以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年底,就把全年的报纸拿出来重新翻一遍。“能安静下来回顾威海一整年发生的事,心里觉得很充实。”
2005年,《威海晚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晚报举办了“寻找终身荣誉读者”的活动,邹吉殿凭借多年的热情和支持当选。从那时起,他订报再也不用自掏腰包了。“感谢《威海晚报》给了我这个荣誉称号,我会一直支持它。”
久而久之,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邹吉殿爱收集晚报,有需要查询资料的、有想看旧闻往事的,都会找上门来,每一次,邹吉殿都会热心得帮大家的忙,但他有一个规矩:“可以查看、可以复印,但绝不能撕毁。”
读报这么多年,邹吉殿自身的收获也非常大,被周围人称为“威海百事通”。威海有什么新政策、威海出了什么好人好事、接下来城市发展又什么新动向,哪个小区有了新的休闲广场……没有他不知道的。“我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也不会上网,我知道的事都是从报纸上得来的,‘一报在手,天下我有!\’”邹吉殿表示。
新闻推荐
将“绿色珍珠”镶嵌在半岛尖上 威海南海新区用十年精致打造一座现代新城
□本报记者任松高彭辉本报通讯员刘昌勇威海向南,直至南海岸,一座渐具雏形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扑入视野——西侧的大片“蓝绿”令...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