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怎么了?”
事实上,目前的王庄村,是一个新村。
在改革开放前,王庄村是一个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的小镇,这些小村散落在周边的山上,只有一条王庄河在山峦中穿过。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王庄正式回归于夏蔚镇,并且组织大部分村民下山居住。
但是在王庄村周边的彦家山、大顶子、簸箕山、圣母山、吉宝山上,目前依然居住着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在这些老人看来,住在山上的感觉,很好。“有时候我就想不明白,现在的人怎么了?”54岁的刘召坤目前居住在彦家山上,目前整个彦家山上住着40多名村民,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
说这话的时候,刘召坤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的不满——几天前,刘召坤刚刚经历了一场骗局:几个打扮时髦的人开着小车从只容一车通行的山路上到彦家山,摆出了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最后,他们对好奇的村民解释,自己已经包下了彦家山准备搞旅游开发,而村民们也相应的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巨款。
这话让刘召坤很是心动,他的儿子目前在威海打工,已经27岁,却至今没有娶妻——在农村,到了儿子这个年纪不娶妻的人,往往会引来诸多非议。
刘召坤当然清楚儿子不结婚的原因:“现在人家姑娘跟你,没房子行吗?咱一年就靠放羊种地挣点钱,怎么买得起房子。”
如果山头被人承包,刘召坤自然会获得一笔钱,这笔钱可以用来给孩子买房做首付。
不过这几位承包下山头的人随后提出了要求,要把一些村民家里的老物件儿带走,而刘召坤家里的一个牛槽也被“开发商”看中搬走。
等几个“开发商”下了山,村民中有人打了电话给村委会,方知是一个骗局,而刘召坤也只好跑下山找派出所——在派出所的帮助下,刘召坤家的老牛槽又找了回来。
“这些人住在山上的,想下山,他们还一个劲儿的想上山。”刘召坤最终说出了自己想不通的地方——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在山上住,怎么可能还有人那么热情的跑来山上买房子?
30年后,土肥成了好东西
30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
但是30年足以改变很多很多。
对于王庄村的前任村委主任杜光祥来说,30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很多很多。“现在的感觉,好像又活回去了。”68岁的杜光祥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源自于这些年的亲身经历。
杜光祥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王庄村还是生产大队,每年春天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化肥。“那时候种地就靠化肥,土地上了化肥,劲儿大,粮食(产的)多。”当时的杜光祥还记得,每年春天,各个生产小队都会跟大队长为了化肥的事儿吵吵,每次都吵的面红耳赤,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生肢体冲突:“但是那时候化肥是国家统一拨下来的,一个大队就那么几袋,怎么分也不够用的。”
化肥不够用,只能用土肥(即牲畜粪便),因此在很多时候,王庄村的村民们为了弄点土肥经常会斜背着袋子去路边捡土肥。“那时候我小,但是最希望的就是可以有很多化肥,敞开用。”杜光祥的想法在改革开放后变成了现实——当化肥不再限量供应时,村民们开始不断地使用化肥。
这样的后果,自然也不必说——土地结板,产量下降。
最近几年,杜光祥承包了一些土地,开始种起了樱桃,而此时他发现,土肥又成了好东西——为了种出有机樱桃,杜光祥不得不每年斥资收购大量的土肥:“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你就是想背着袋子捡土肥都不好捡了,没人用牲口拉车了,只能去附近村子里的养猪场养鸡场去买土肥。”
与其他的传统村落相比,如今的王庄村新村里,年轻人倒是不少,而这一切归功于经济树木的种植:“现在村里种樱桃的,好的一年收入十多万,差一点的也能收入个六七万,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印证杜光祥的话的,是近年来村子的常住人口——在上世纪80年代,王庄村的常住人口在1800人左右,在2005年前后,王庄村常住人口下降到了1000人,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经逐渐上涨到了1600人。“出去打工很累,有时候遇到一些黑心老板还会把钱卷走,所以我们村出去的年轻人不多,只要种上樱桃核桃的,基本上都不出去(打工)了。”杜光祥说:“其实出去之后才知道,最好的,还是土地啊!”
当年的小石匠,如今已成大拿
71岁的王茂西,如今是王庄村里为数不多的石匠,而且是宗师一级的石匠。
尽管这个石匠当年不曾拜师,只是跟着老石匠们一点一点的学来的:“就是看,然后自己琢磨。”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王茂西曾经跟随着王庄村的老一辈石匠们到处给人盖房子——从山上开采下一块块的石头,然后运到山下的平地上,再根据石头的大小修葺成房屋,最后再用黄泥掺着麦秸秆搅拌成浆,涂抹在石缝之中。“后来条件好了,用洋灰(石灰),现在再去看看,都是钢筋水泥,那房子盖得高,也结实。”王茂西感慨着说了一句,然后又补了一句:“可是盖出来的房子都差不多,有什么意思?”
王茂西喜欢老式的石头房子,因为那是匠人手艺的体现,一间老房子盖得是否好看,要看匠人是否“用心”——石头的大小、形状甚至于花纹,都要精心挑选:“那时候干这个的,叫大拿,都是大拿带队,带着小工们出去给人扛活,回来给队上交钱。”
这是一个力气活,但更是一种美,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美——从没接受过美学教育的匠人,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去打造一间美观舒适结实的房子,每一代匠人,都把这门手艺精心传给下一代,让这门手艺可以流传下去。
然而现在,这门手艺已经面临失传:“我儿子也跟着我干过石匠,但是他基本就是打打下手,真正的东西没学到。”王茂西叹了口气道:“就算学到又怎样,现在谁还喜欢盖这样的房子。”
也曾有一些有钱人来找王茂西,希望他能帮忙恢复一些老式的石瓦房,但是王茂西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继续做石匠:“老了,干不动了。”
这门手艺,王茂西想传下去,可是他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传给谁。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