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号角
北宋时,密州属京东东路,今天的诸城属之并为其治所。1074年底至1076年12月,苏轼任密州知州。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施展抱负。主政密州期间,苏轼政治上取得了不凡建树,灭蝗、抗旱、治匪、救治弃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文学上达到了第一次高峰,不仅留下大量诗词名篇,“密州四曲”更是脍炙人口;思想上发生了蜕变,初步孕育形成了贯穿他此后一生的超然旷达思想;情感上发生了转变,从初到密州的苦闷寂寞、失落失意转变为离任时的愧对此邦、无限眷恋。
请调密州:
手足情深
1074年,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方是时,其弟苏辙在济州(今天的济南)任职。兄弟两人自小同窗,同中进士,同朝为官,同列“唐宋八大家”,少年时便有“风雨对床”的约定;兄弟两人亦师亦友,苏辙赞苏轼“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道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兄弟两人患难与共,苏轼身陷乌台诗案、生死未卜之时想到的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不了因”,苏辙为救兄长冒死上书、甘愿被免官去职;兄弟两人诗词唱和,苏轼一生所作诗词中,有270余首是写给弟弟的,苏辙是苏轼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至死不渝的手足深情可见一斑。
入仕之后,兄弟两人天各一方、聚少离多,颍州一别又是三年未见,阔别之日愈久,思念之情愈切。苏轼上奏朝廷,希望杭州任期结束后调到靠近济州的地方,便于兄弟谋面、相互照应。9月,朝廷命令下达,苏轼如愿以偿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在赴任路上,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下了《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不禁回想起当年自己与弟弟同至京城、一举成名、意气风发的样子。
尽管密州和济州相距不过几百里,但兄弟两人各自忙于公务,密州期间终究未能相见,只得飞鸿传书、诗词唱和。在密州期间,苏轼为后世留下了兄弟情深的见证——超然台并《超然台记》,留下了中秋节超然台上“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旷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初到密州:
心情落寞
1074年11月,苏轼抵达密州。当时的密州属“备员偏州”,既没有怡情养性的好山好水,也没有他喜欢的歌舞酒筵,更缺少志趣相投的朋友,有的只是天灾、人祸、冷清和荒凉,这对喜欢交游热闹的苏轼来说,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到密州后的第一个春节,苏轼就是在落寞孤寂的心情中度过的。他的两首词,足以展露当时的心境。
一首是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写下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词的上下两阙分别描写了杭州、密州上元节的情景,以杭州的热闹繁华反衬出密州的荒凉萧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寂寞山城让他一度心情失落,后悔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地方。
另一首是在正月二十日写下的《江城子·悼亡妻》,同样可以看出苏轼当时的落寞心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初到密州,正值爱妻王弗十周年忌辰之日,苏轼思念之情愈深,悲伤之感更浓。睡梦中,苏轼梦见亡妻,醒后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年、冠绝古今的悼亡词。词人平实地记出梦中相遇的情景,心中难以言表的凄凉苦闷迸发而出,今天读来仍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主政密州:
成就斐然
对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苏轼而言,落寞苦闷是短暂的,很快他就重新面对并适应了密州的生活。在密州两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忧民所忧、乐民所乐、勤于政事,“朝衙达午,夕坐过酉”,不知疲倦地工作。
面对“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难抵御”的蝗灾,他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发动民众以火烧土埋的方法扑杀蝗虫。他经常前往常山为百姓虔诚祈雨,著《密州祭常山文》以祈祷山神解救百姓苦难,祈雨成功后又写下“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的词句,表达内心的欢欣。他深知民穷必反的道理,在“磨刀入谷追穷寇”的同时,宽政利民,给百姓一条生路。他怀着伟大的人道精神“挥泪循城拾弃婴”,救活了数以千计因饥荒而被遗弃的婴儿。他接连上书反映密州的严重情况,言辞恳切地请求朝廷以资救济,忧国忧民之心处处可见。
治事之余,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密州先后创作并留世的诗词共230余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尤以“密州四曲”最为流传,堪称千古绝唱。《江城子·悼亡妻》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婉,流露了对妻子的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表达了对弟弟的情;《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自我解脱,反映了对故土的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表现了对国家的忠。“密州四曲”中的一词一句,无不深刻展现出他厚重的家国情怀。
密州时期也是苏轼超然旷达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经历初到密州的落寞孤寂,苏轼开始接受《庄子》“齐物思想”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观点。他把官舍北边的一座废旧的城台稍加修葺,建成一处登临远眺的休闲胜地,工作之余偕友饮酒赋诗。最了解兄长的苏辙为其取名“超然台”,苏轼特作《超然台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超然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对自己的思想从苦闷到超然的诗意总结。
离任密州:
永愧此邦
在密州勤政为民的两年多时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蜕变。在成长为一名干练正直的地方官员的同时,也为以后主政地方为民造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转眼之间,苏轼在密州的任期将满,在给继任太守的赠答诗中,苏轼深深自责未能救民于苦难。他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临行前,他又登上常山,在《留别雩泉》中写道“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表达了他对密州这片土地的热爱。
1076年12月,带着遗憾依恋,苏轼离开了密州,奔赴河中府任职。沿途看到村落凋敝、满目凄凉,苏轼心中十分难受,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密州百姓的愧疚之情。
1085年5月,苏轼赴登州(今天的蓬莱)任知州,专程路过密州并逗留几日。故地重游,又登超然台,百姓对他争相迎接。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救治的弃婴也已长大成人,苏轼倍感欣慰。
苏轼在密州两年多的时间里,留下了勤于政事、为政清廉,忧民所忧、务实为民,超然旷达、造福一方的身影,给密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密州的深切情怀,也让今天的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新闻推荐
“郑大哥,多亏了您把我母亲送往医院及时治疗,要不然我得后悔一辈子呀!”在诸城市昌城镇道口社区福胜网格,群众邵洪超将一...
诸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诸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