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孙玉美是潍城区符山中心卫生院副主任护师,“五一”假期她坚守“防疫一线”;22岁的路锦辉是诸城一名植保无人机操控和维修人员,假期他最忙时到了凌晨3时多;69岁的陈立俊是市区十笏园民俗动态文化表演团的一员,假期他每天都要演出……“五一”假期,很多市民或外出旅游,或休闲逛街,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光。然而总有一部分人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忙碌着。
□文/图潍报全媒体记者赵春晖刘燕王路欣通讯员徐春光
在火车站消杀、巡查,不到一个小时汗流浃背
5月3日早上7时许,46岁的孙玉美来到潍坊火车站出站口值班室。洗手、消毒、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准备就绪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与上一班工作人员交接物品、包装转运前一天的医疗废物,对火车站出站口处进行全方位消杀……不到一个小时,孙玉美已汗流浃背。
上午8时30分许,孙玉美又开始了巡查工作。“各位旅客,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护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佩戴好口罩……”孙玉美在巡查的同时不停地提醒旅客。遇到旅客不戴口罩或者佩戴口罩不规范的情况,她都会进行提醒。对于一些忘记戴口罩的旅客,她还会免费发放口罩。
工作中,孙玉美最希望的就是旅客能理解他们,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防疫工作。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佩戴口罩,忘记佩戴或佩戴不规范的旅客多数在她的提醒下也很配合,但也有个别旅客并不理解自己的工作,需要花费时间耐心地进行劝导。
“假期客流量较大,一些旅客心情比较急躁,我们都非常理解。”孙玉美说,她事先准备好口罩,遇到没有佩戴的旅客,就免费给他们,这样不仅能消除旅客的抵触情绪,还达到了佩戴口罩的相关防疫要求。
为了守好疫情防控一线,放弃陪伴孩子和老人
孙玉美的丈夫是潍城区疫情督导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孩子在临沂一所大学读大三。本来“五一”假期,她想与丈夫一起到临沂陪陪孩子,但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便放弃了与孩子团聚的机会。“我们有半年多的时间没见孩子了,但我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党员,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在第一线。”孙玉美说,丈夫也放弃了假期休息,奔赴防疫一线。
除了孩子,孙玉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88岁的婆婆和78岁的老父亲。婆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老父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也需要人照料。假期她和丈夫都抽不出身回家照料老人,只能委托其他的兄弟姐妹来照顾。
“婆婆非常理解我们,她说工作重要,而且还经常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孙玉美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除夕,由于她负责本院的潍坊火车站疫情防控工作,因此晚上8时多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婆婆一直等着她一起吃年夜饭。
除了坚守潍坊火车站,孙玉美平时还要安排本院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等工作。虽然这些工作繁琐复杂,而且几乎每个节假日她都要值班,但是她并不觉得苦和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一定要守好疫情防控一线,为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而努力。
雨后也不得闲,忙着给植保无人机“动手术”
5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诸城市昌城镇的大疆农业山东省运营中心,这里专门负责销售、维修植保无人机,业务覆盖诸城市及周边多个县市区。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地上还有些潮湿,22岁的路锦辉正在给面前一架直径两米多的植保无人机“动手术”。
路锦辉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这里的业务骨干。他平时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既要去田间地头,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农户用植保无人机为农作物喷洒农药,同时还要负责帮助客户维修故障植保无人机。当天刚下过一场雨,没法到农田给农作物打药,所以他留在单位里,维修故障植保无人机。
摆在路锦辉面前的这台机器,机翼和机体多个部位受损。他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便开始拿起工具维修,整个过程专心致志。对这种植保无人机进行维修,可不是个简单的活,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得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有些故障非常细微,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可能让维修效果打折扣。
路锦辉介绍,他面前的这架植保无人机,是在空中飞行时不慎撞到了树上,无法再正常使用,客户只好拿到他们这里来进行维修。“别看这台机器现在伤得挺重,等我给它动完‘手术’,它就会跟没受过伤一样,恢复正常使用。”路锦辉对记者说。
最多时一天来了17台故障机,忙到次日凌晨
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农业中最广泛的用途就是喷洒农药。与人工打药相比,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而且更加节约成本,比较适合规模化种植,备受种植户青睐,已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不过,植保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对操控者要求比较高。假如在使用过程中操控不当,就很容易让机器受损,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撞到障碍物,导致机器无法正常使用。可农业生产不等人,而且有时农药喷洒了一半,不能耽误,所以就需要紧急对这些机器进行维修。
路锦辉说,自3月下旬开始,进入了农药喷洒期,他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要一直忙到6月上旬,这期间几乎不可能有固定休息日。“我们既对外销售植保无人机,也帮农户喷洒农药,还负责维修受损机器,工作量非常大。”路锦辉说,还有不少外地的植保无人机来诸城作业,机器受损也要到他们这里来进行维修。
“五一”假期,因为时间充足,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更集中,他们这个行业比平时更忙,业务量更大。“印象中最忙的是5月2日那一天,一共有17架故障机送到我们这里来维修,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时多。”路锦辉说,像这样一台无人机维修,一般得耗费几个小时,不过,能够让受损的无人机恢复正常,虽然辛苦,但看到客户放心了,他觉得挺值。
“郑板桥”先巡街后断案,游客纷纷拍照录像
“五一”期间,十笏园文化街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郑大人来了,郑大人来巡街了。”5月5日,在文化街区,当身穿戏服的“郑板桥”出现时,一下子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纷纷围上前为“郑板桥”拍照。“郑板桥”手里拿着一把折扇,上面写着“难得糊涂”,面带微笑,一边“巡街”,一边和身边的市民打招呼。
“以前来过十笏园文化街区很多次,但都没有看到‘郑板桥’,这次带着孩子来耍,正好赶上了,还有些激动呢。”正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参观的市民赵先生看到“郑板桥”,赶紧用手机录像,将巡街的全过程都录了下来,还和“郑板桥”合影留念。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古装情景剧《巧断案》就是根据这些故事改编的。在十笏园文化街区郑板桥纪念馆县衙内,“明镜高悬”的匾牌庄重严肃,刚刚巡完街的“郑大人”一声威严的“升堂”,一台好戏便开始了。几名“衙役”表情严肃,两位“平民”正在诉说冤情,声情并茂的表演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纪念馆内挤满了前来参观“郑板桥”断案的游客,大家纷纷用手中的相机、手机记录。来自淄博的游客张婷婷和朋友结伴前来潍坊旅游,专程赶到十笏园观看“郑板桥”断案。“以前只从网上看过,还是现场看更过瘾,听着浓浓的老潍县话,感觉很亲切。”张婷婷说。
演“郑板桥”七年,周末和节假日都要忙演出
“郑板桥”的扮演者就是今年69岁的陈立俊。他家住奎文区紫金花园小区,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从小就对郑板桥的故事颇为了解,也非常爱好文艺。前几年,潍坊开拍《巧姻缘》,从本地招募了不少“草根”演员,陈立俊就是其中一位。他当时扮演朝天锅老板胡掌柜,因为表演到位,深受大家喜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立俊被邀请扮演“郑板桥”,成为十笏园文化街区第三位“郑板桥”扮演者,这也让他一下子出了名,不少市民都专门赶来看他断案和巡街。
从首次扮演“郑板桥”至今,已有七年时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陈立俊和他的团队都会在十笏园文化街区表演。“我们这个活是越过节越忙,‘五一’期间天天有演出,我们都靠在这里,哪儿也去不了。”陈立俊说,他们的表演从上午9时到11时,下午2时到4时,主要表演巡街和断案,共35个人,都是十笏园民俗动态文化表演团的成员。
“我们团队平均年龄60岁以上,大家都是因为业余爱好自愿演出的,为的就是弘扬传统文化。”陈立俊说,潍坊人都知道郑板桥,但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却不了解。他们想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郑板桥。自从扮演“郑板桥”后,他通过揣摩角色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郑板桥,也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事的小技巧,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新闻推荐
◎李琳
诸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诸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