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金焱
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推动决策落实的基础。
全面准确看待山东当前经济形势,尤其要看到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变化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谱写好山东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山东经济发展思路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加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制定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5.4%,尽管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但这一增速是在质量更高、落后产能下降、新动能上升背景下实现的,反映了经济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取得了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新增长。
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看待山东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看到这是我们主动进行调整的结果,也要看到这是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成果,还要看到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变化”,看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四个方面的新增长。
山东经济新增长体现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四个方面
实现了提质增效的新增长。提质增效,既是当前山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有力助推全省形成了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新格局。从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市场活跃度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163.2万户,增长40.2%,其中新登记企业52.9万户,增长33.9%。就业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8.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2%,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物价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前三季度,山东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和8.8%,高于生产总值增幅。财政收入增加,惠民力度加大。在政府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99亿元,同比增长0.7%;教育、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交通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9%、20%、19.8%和29.6%。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06年至201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7.5%。重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60.8天减少到2018年的9.9天。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达到63.9%、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2%,比2014年分别改善10.9和10.8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治理废弃矿山1200多处、面积5万多公顷,整治修复海岸带200多公里,生态修复海域2000多公顷。
实现了转型升级的新增长。山东大力推动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动能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前三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商业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2.8%、22.4%和13.0%。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占比上升。前三季度,“四新”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3.1%,比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其中,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及通信系统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势,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40.0%和10.6%;光伏电池、稀土磁性材料、光电子器件、服务器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1.6%、24.3%、17.8%和17.3%。外贸产品层次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山东省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技术、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商品出口规模分别大幅增长19%、28%、62.6%、20.5%、52.6%、3.8倍。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回落,同比下降20.9%,占全部投资比重降至10.8%。其中,钢铁、非金属、电力、化工行业投资分别下降41.9%、28.9%、16.6%和14.6%。
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新增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山东紧紧扣住这条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的经济增长,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首先,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8:43.4:50.8,服务业占比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服务业投资占比为67.8%,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对经济引领作用增强。其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山东抓住消费这个重要环节,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6%,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消费升级带动明显,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加快,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14.0%和12.8%。智能和环保类商品增势良好,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37.0%和1.0倍,能效等级1、2级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2%。最后,房地产投资结构优化,“房住不炒”特征更加明显。当前房地产市场需求以自住为主,投资和投机型需求受到遏制,以自住和改善为主要方向的住宅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住宅投资4931.8亿元,增长16.9%,增速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实现了创新驱动的新增长。近年来,创新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起到了战略支撑作用。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创新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87362件,同比增长17.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78件,较上年提高1.21件。研发费用保持较高水平。从创新投入看,2018年山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643.3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8.4%,投入强度达到2.15%。从外商直接投资看,高技术产业使用资金较多。前三季度,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增长74%。其中,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2倍、11.4倍、1.7倍、50.7%。创新领域投资快速增加。前三季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4.4%,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71.4%,大幅高于上年同期31.1个百分点。
把稳增长尤其是助推新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平稳渡过“阵痛期”
尽管山东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新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山东省仍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转型阵痛强烈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稳增长尤其是助推新增长,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平稳渡过“阵痛期”,加快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山东产业结构具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的特征,传统产业优势是过去山东经济能够在全国排到前列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经济特征的一个缩影。传统产业在山东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撑了山东经济的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是要彻底抛弃这一传统优势,而是要使这一传统优势与时俱进,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焕发新的生机,变成新的优势。对于规模大、技术积累广、产业链条长的高端化工、能源原材料类传统产业,通过整合资源和统筹布局,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对于纺织服装、建材等产品层次低、深耕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提升供给产品质量。对于两高一剩行业,按照环保、能耗、安全、投入产出四个标准,强化质量标准约束和资源环境倒逼,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从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出发,实施技术跟踪和技术超越并进战略,既通过对外合作、科技交流、技术收购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全省整体综合技术实力,补齐科技短板;又强化消化吸收,推动各类科技本土化、特色化,尽快形成适应未来竞争形势的科技支撑体系,打造技术应用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引领性产业,使夕阳产业变为朝阳产业。
补齐新兴产业的创新“短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等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从发达地区实践看,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灵丹妙药。如华为抓住智能手机发展的机遇,在5G信息技术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实现产业智慧化。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注重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实现“无中生有”,引领智慧产业化。对此,山东省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紧布局、提前谋划,补齐新兴产业的创新“短板”。要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高端化,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不断壮大5G、人工智能、医疗康养、信息技术、现代海洋、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加速聚集。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海尔”“新浪潮”等全国著名企业,打响齐鲁民营企业发展新品牌,形成新优势。要加快培育原创性科技成果,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加大源头创新供给,把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发展,实现“无中生有”,引领智慧产业化。
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只有形成完备、壮大、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基础。目前,全省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占比超过50%,但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服务业发展先进省份相比,全省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较大。目前,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50%,不仅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两个高于70%”的先进性水平。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层次较低、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布局趋同、品牌优势较弱等问题,山东出台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布局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八大核心行业,要借此规划为契机,引导资源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领域,补齐生产服务业的短板。同时,要发挥山东农业大省优势,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按照“标准要高、水平要高”的要求,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再创山东农业发展的“诸城模式”“寿光模式”“潍坊模式”,打造富有特色同时又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壮大民营经济力量。民营经济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资,7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市场主体。相较于先进省份,民营经济也是山东发展的一大短板,对此要大力发展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民营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生力军。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鼓励民营企业进军新产业,研发新技术,探索新业态,创新新模式,带动产业融合和产业跃迁,带动“无中生有”实现智慧产业化,带动交叉融合实现跨界融合化,带动催生新的齐鲁品牌实现品牌高端化。要借鉴浙江等地区先进经验,以“妈妈式”服务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提供“快捷化、便利化、高效化”的政务服务,保护好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省级新型智库“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潘来奎通讯员李芳10月30日一大早,诸城市玉山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专员李晓鹤就来到诸...
诸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