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柳编技艺日渐式微。诸城的刘均堂却对一根根柳条、一张张木片、一条条丝线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刘均堂有了大把的时间,他重拾儿时的爱好。为了留住柳编这门古老技艺,他努力将其由实用型向艺术性转变。
退休后重拾儿时乐趣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会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容器。柳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制造工具首先发明的技艺之一,《愚公移山》文中记载的“箕”,就是运送土石的条编容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烧毁的藤甲军用盾牌就是用藤条编织的。不难想象,古代的好多器具都是用柳条或藤编制的。
20世纪中期是柳编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农村家家有窨井,有升、斗、簸箩、簸箕、篮子等几十余种编织物品。1953年出生于诸城的刘均堂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小的时候就学会了30多种农用家具的基本编法。1973年,刘均堂应招入伍,在青藏高原16年,偶然也在当地弄些枝条编点小玩意。1989年退伍转业回到诸城工作。退休之后,时间充足了,他重新拾起了小时候的乐趣。
制作过程繁复而漫长
记者发现,在刘均堂手中,柳条柔软而灵活,在他的拨弄下有节奏地上下舞动,翘起的柳尾划出一道道弧线,看得人眼花缭乱。柳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他娴熟的动作背后是不断琢磨和练习的过程。
说起来,柳编大致可以分为准备材料、编织、上色三个步骤。柳编材料易取,如柳条、沙柳条、桑条、石榴条、榆条、蜡条、苹果条等,只要是柔软、顺滑的枝条都可以。刘均堂用的柳条都是自己去河边、山上、河滩采的。“从入伏到立秋是采柳最好的时候,我最近就在采柳。”刘均堂表示,刚刚收割后的鲜柳条是不能直接用来编织器具的,得先剥净柳皮,在阳光下暴晒,待水分全都蒸发之后才可以用。那时的柳条变得又白又亮,宛若羊脂白玉。待到用时,放在水里泡上一晚便可以了。若是不用,那晒干的柳条能放上几年不腐不烂。
刘均堂介绍,柳编手工技艺制作分为“前道”和“后道”。真正编织的过程却是繁复和漫长的。“坐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干这个活基本得天天呆在家里,比较耗时间。”刘均堂说,柳编需要在不透风且潮湿的环境中制作,否则泡好的柳条会变干变脆,制作时容易折断,夏天工作环境比较差,又热又闷。“跟草编相比,柳编硬,在编直角或者弯度大的时候容易折断,这考验编者的手法。”记者发现,刘均堂的手上有着厚厚的老茧,这是长时间编制柳条磨出来的。
刘均堂说,编制一件物品要经过串底、打底、上腔、收口等十几个步骤,为了保证柳条的韧性,往往编上一会,就需要往柳条上喷几次水。脚下要踩着编好的部分,手上还要来回上下翻飞,这个看似简单的手工活,其实耗费好多体力,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疼。记者发现,刘均堂的柳编线条流畅、泡子圆润,线与泡之间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而且柳条疏密恰当,真正达到密处可穿针,疏处可过马。“每当完工一件作品的时候,满心里都是成就感,过程中吃的那些苦和累就不觉得什么了。”刘均堂笑着说。
新闻推荐
党员干部到街头宣讲义务教育方面知识。□本报记者杨国胜张鹏本报通讯员李奎元今年以来,诸城...
诸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