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发展、疆土扩张,汉代陶石艺术就是在这片时代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
在四川博物院的汉代陶石艺术馆,馆藏大量以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陶塑艺术为代表的汉代陶石艺术,是当时“厚葬”风俗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西汉中晚期,厚葬之风盛行,为画像石、画像砖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 小小画像砖,就好比一幅幅市井百态的微缩图,庖厨宴饮、告贷养老、骑射讲经,汉代生活的形形色色一一呈现。
从“告贷”到“养老”:一块画像砖的“变形记”
川博馆藏 东汉养老画像砖
画面为一座粮仓,仓前有台阶,仓两侧有飞鸟。仓房左前坐一戴冠长服者,其前置大小两个量器。右下角有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其前一仆役执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注粮食。
事实上,“养老”并非人们对于这一画像砖的最初解释。在《四川汉代画像砖拓片集》中,该画像砖拓片被定名为“告贷图”。老人荷鸠杖作告贷状,其前一人则将量器内的粟注入地上的容器,该画像砖被视作表现墓主生前放高利贷的场景。
然而,一系列类似画像砖的发现与研究,最终使人们改变了对于这幅画像砖的最初解释。成都曾家包东汉墓曾出土类似画像石一件,然而与以往出土画像砖不同的是,画像石中的老人虽手持鸠杖,然而衣着体面,似乎不像是处于服从和被压迫的地位。因此,传统的对于此类画像砖的理解受到了质疑,而促使人们进行提出新解释的突破口,正是老人们手持的鸠杖。
曾家包东汉墓出土 农作·养老图(拓片) 图片源自《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第40页
鸠杖,为象征权力之杖,依郑玄注《周礼》载,鸠杖是王赐老者之杖。汉代有明确赐老者以鸠杖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规定:“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甘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木鸠杖三根,其上系有木简,记载了汉代赐鸠杖的规制。如:“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
木鸠(鸠杖顶部之饰) 图片源自《甘肃文物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09)
当然,鸠杖并非人人得而受之,年龄并非获得鸠杖的唯一限制条件。汉代对于鸠杖授予有着严格的规定,唯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才可能有机会享此殊荣。汉代尊老养老,除了王杖制度外,还通过“三老”等一系列政策来保障老人生活,彰显孝道。
1. 三老制度
三老为主掌教化的基层官员。尚任汉王的刘邦就对三老制度有所规定,《汉书·高帝纪》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垂尉以事相教,复毋摇戍。以十月赐酒肉。”刘邦规定县三老与乡三老各一人,三老待遇优厚,受到人们的尊敬。
2. 赐物赐爵
皇帝在庆典或一年中重要的节日赐予老人衣帛、食物,是体恤关怀老人的重要政策。汉文帝就曾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基于汉初养老制度尚不完善,官吏仅将积年陈粟用以养老的情况,汉文帝对于养老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础上又赐予一定的布帛。
与此同时,汉代还通过赐爵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关怀抚恤,通过提高老人的地位,在社会弘扬孝道。
3. 减免徭役
对于家中有老人的家庭,汉代政府规定可以减免家庭成员的徭役赋税,从而使得家庭成员得以赡养老人。例如汉文帝就曾规定,家中有年满九十的老人,则其一子可以免除服役;年满八十的老人,其二子可以免除算赋。汉代根据爵位高低制定相应的徭役免除规则,通过一系列减免徭役的措施,来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东汉 养老画像砖(拓片) 图片采集自《中国画像砖全集(四川汉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第106页
庖厨图:画像砖中的生活味儿
川博馆藏 东汉庖厨画像砖
画面左侧有二人坐于案后,着切割状,后架上悬挂肉腿。右侧下方三脚架架一釜,一人跪于釜前煽火,上方有重叠的四案,案上置食具。
庖厨宴饮,是东汉画像砖的常见题材。画像砖中的人物或杀鸡宰羊,或汲水炊煮,透过这些砖石,我们似乎都能闻到那跨越千年的生活气息。
在文献材料相对稀缺、可信度相对有限的背景下,考古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等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如诸城凉台东汉孙琮墓出土的表现庖厨题材的汉画像石构图复杂,其内容涉及汲水、椎牛等多个题材。
诸城前凉台汉画像石上的庖厨图
庖厨宴饮为题材的汉画像砖主要出现在祠堂和墓室内部。祠堂,为供亲属祭祀的享堂,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载:“祠犹食也,犹祭祀也。”祠堂,是逝者与生者沟通的场所,也是供外人观瞻,彰显逝者家属孝行的工具。庖厨宴饮图像出现于祠堂之中,其中的活动或许并非汉代人日常生活的再现,而是墓葬祭祀的一部分。汉代人崇尚事死如生,庖厨宴饮图位于墓室之中,或许是希望死者于地下也能享受到现实世界的乐趣。
汉代讲经:一个文化的记忆
四川虽地处西南,然而儒学兴盛,讲经办学之风盛行,有“蜀学比于齐鲁”的美称。文翁石室(西汉景帝时期)、周公礼殿(东汉后期)、蜀刻“十三经”(五代孟蜀时期)被视作巴蜀儒学文化最重要的三项成就。
川博馆藏 东汉讲经画像砖
画中有三人,头上皆戴冠身着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右边一人侧身向左,左边二人面向右手捧竹简正在讲经。
文翁化蜀
文翁,西汉景帝时期蜀地郡守。文翁初至蜀地时,蜀地还被视作地处偏远,有蛮夷之风,文翁在蜀地期间力行教化,推行儒学,极大推动了蜀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文翁派弟子前往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并在成都修建学官,选拔蜀郡各县子弟作为学官学生,开地方政府办学之先河,也使蜀地读书之风盛行。正如宋人李石《左右生题名》诗所言:“蜀地虽远天之涯,蜀人只隔一水巴。自从文翁建此学,此俗化为齐鲁家。”
武库骑射:大汉的金戈铁马
川博馆藏 东汉习射画像砖
画面为两个人执弓箭,左一人侧身向右,身着长袍,腰间束带,悬佩箭箙,三箭斜插于箙内,右边一人右手执弓左手搭箭于弦欲射。
礼、乐、射、御、书、数合称为“六艺”。汉代贵族重武习射,《续汉书·百官制》刘昭注引《汉官仪》载:“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汉代骑射根据骑射者的姿势不同,可以分为跪射、立射与弋射。汉代骑射技术一方面是对先秦骑射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汉代骑射又脱离礼射,而日益成为民间消遣活动的一种。如四川德阳曾出土骑射画像砖,即展示了民间进行骑射比赛的场景。
川博馆藏 东汉武库画像砖
画面上武库建在台基之上,左房脊上饰一朱雀,房中架上整齐横放着戈矛等兵器;紧接武库右边有一房屋,屋内有叠放的几案,屋内有一人,房屋台基前有踏道。
新闻推荐
高密采摘葡萄,逛诸城网红村,烟台赏美丽海岸线 这个周末,三条路线等你选!
半岛记者关瑛用心打造银发游目的地,多重会员福利等您来拿!半岛老年旅游服务中心8月6日成立以来,前来报名的市民鼓了!成...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