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诸城市枳沟镇乔庄社区庙山脚下的王村,一幅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一条条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村道错落有致;一幅幅“文化墙”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乔庄社区“两委”成员、王村网格党支部书记李太亮掩抑不住喜悦:“如今,我们村已由一个‘后进村’蜕变为诸城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本报记者宋学宝张鹏
本报通讯员徐春光
破解发展“肠梗阻”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此前王村党支部班子不团结、村民上访频发、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穷得叮当响,连续两任村支书被群众“告”下台。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光意识到,王村要想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支部和一支好的党员队伍。
为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社区党委选派年富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区“两委”成员李太亮兼任王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班子建好了,发挥作用是关键。上任后的王村网格党支部书记李太亮大力推进党员教育常态化、事务决策民主化、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化,他一边梳理群众意见,一边建章立制,每月召集村级月例会、村务监督会、“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学习政策、谈心谈话。
为改变村子脏乱差面貌,李太亮带领全村76名党员,狠抓环境整治。在党员大会上,李太亮要求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拆违建、治环境。很多党员不但第一时间完成自家的整治,还主动上门做通了很多村民的工作。“王村能有今天的变化,全村党员作用的发挥是关键。”
“现在村班子政治觉悟高了,服务意识强了,群众办事方便多了。村班子工作得到村民一致好评,全村党员干部呈现出人心思进促发展的良好态势。”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斌说。
打响生态农业“特色牌”
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农村靓起来,更要农民富起来。王村将乡风文明行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从思想入手抓乡风,从产业入手促发展。通过乡风文明治理,村民精神面貌彻底改观,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逐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投入到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中。
随着王村旅游产业、特色农业的逐步发展,许多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创业、就业。“我没想到王村有这么大的变化!路畅了、人心齐了、环境美了……”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张云鹏对村里的变化很是吃惊,王村悄然发生的变化让他重新燃起回村创业的梦想。如今,张云鹏在流转的60多亩土地上种上了出口订单蔬菜。
同时,王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有大大小小的8个项目相继落户王村,让17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由北京齐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新建的舜沃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陆续投产运营,其中,“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发电项目”投资9000万元,年处理秸秆3.4万吨,粪污7万吨,年产沼气1095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314万度,可实现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利税400余万元。“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一体化项目”投资2056万元,围绕公司粪污处理厂半径10公里范围内枳沟镇共188个养殖小区3000家养殖户,年可收集、转运、处理粪污3万吨,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万吨,区域内治理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生猪养殖项目建设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年可出栏商品肥猪7万头,销售额1亿元。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村口唯一进出的路,曾是每个王村人心头的隐痛。“以前的村容村貌可以用‘杂草满街长、垃圾随处倒、苍蝇嗡翁飞’三句话概括,年轻人谈对象都不敢把女朋友带回村,生怕遭到嫌弃。”王村经联社负责人邬纯光说。
富有远见的邬纯光特意邀请了专业机构为小村量身定制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以生态立村,一步步将“美丽”付诸行动。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首顺口溜是对过去农村厕所脏乱差的真实写照。厕所虽小,却关乎农村的生态保护;如厕事微,却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
今年初,王村开始了“厕所革命”。按照计划,全村456户将全部用上环保水冲式厕所,而产生的所有污水也全部净化处理。邬纯光说:“让我们的老百姓如厕更加方便卫生,让我们王村越来越美丽,也让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指数直线攀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庙山脚下的王村有得天独厚的农旅发展基础,村网格党支部因村制宜,走特色民俗农旅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党建+农旅”,带领村民积极发展个体微产业。“现在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村的风景也值钱了,农副产品也好卖了,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去年,王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0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5年前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2.7万元,26个省定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已全线开通运营的青荣城际铁路串连起青岛、烟台和威海。(资料图片)资深“驴友”解先生表示,他8年前去长三角旅游,当地旅...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