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西海岸泊里镇黄海盐场西侧,曾有一个百余户的小渔村,它面朝大海、紧靠盐田,“依山傍水望绿岛”的美景让每一个村民感到自豪。几百年的刀耕火种,让村庄由贫穷逐渐走向了富裕。2017年,由于董家口港区建设需要,村庄被整体搬迁,村里的一草一木永远留在了村民的记忆中。带着对往昔岁月的眷念,人们寻乡音、叙乡情、辑录人文历史,回味那份难以忘记的情感。
荜路蓝蒌沿海渔村因盐而兴
庙东村坐落于原青岛黄海盐场的一侧。这座千年盐场,自汉代起,就是山东重要产盐场所之一。《金史·卷四十九·食货志·盐》载:“山东沧州之场九,……莒州之场十二信阳场行密州。”《诸城县志·山川考二十六》载:“水深滩阔多斥卤矣海上煎盐者皆于滩中晒卤”。由于盐业生产带来大量利润,宋元时期,大批灾民涌入海边从事盐业生产,谋求生路,“盐民没利家海隅,奔走末业田园芜。天意似遣阳侯驱,卷水沃杀煎海炉。”为祈求风劲日曝,波平盐丰,盐民在信阳场崖石之上修建庙宇,后称岱王庙(大王庙)。明末清初,徐氏先祖从大场风墩村迁此立村,因座落于古庙东侧,故名叫“庙东”。自此,以煮盐为业的小村庄立下了根基。“熬海耕盐”也成了村民谋生的主要途径。
早期的制盐以熬盐为主,需引水建池、收集碱土、担水淋盐,薪火熬盐。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海水晒盐成为制盐的主要手段,但纳潮、制卤、晒卤、收盐、仓存盐,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是重体力劳动,由于紧邻盐场,在晒盐旺季,村民往往早上天没亮就要起床收盐担盐,天气多变时,盐工们随时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只要一听到广播通知,就要立即起床,奔赴盐田抢收保卤。“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
峥嵘岁月革命先烈开辟红色热土
立村以来,庙东村村民做人做事讲原则,正直、有责任感,徐坤田就是其中一位。
1910年,出生在庙东村的徐坤田并没有因为紧靠盐田而过上富裕的日子,他的童年在饥寒交迫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徐坤田表现出坚强的个性。15岁时,他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经常外出做些炸油条、烙小饼之类的小本生意。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南来北往的革命党人和有识之士,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坤田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1931年6月,徐坤田被迫在国民党诸城县四区当区丁,在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秘密活动在日照一带的地下党员,经过充分考察和培养,徐坤田由日照县委派到潮河活动的地下党员安子璋介绍入党。入党后,他更加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徐坤田走家串户,教育和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引导他们向往共产党,跟共产党干革命。很快,他就在区丁中发展了聂成德、尚福入党。不久,根据诸城特支指示建立了党小组,徐坤田任组长。党小组建立后,首先是在区丁、贫苦农民中宣传革命道理,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其次,在海青、大场、小场、泊里、理务关、藏南等乡镇建立点线联系;另外,积极筹措武器,随时准备参加日照农民武装暴动。
1932年10月,由于暴动消息泄露,日照农民武装暴动时间被迫提前,虽然他们进行了浴血奋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又缺乏作战经验,致使暴动失败,因暴动消息泄露而暴露身份的徐坤田等同志,于14日清晨被伪区长曲伯乔逮捕。徐坤田等同志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英勇不屈。当晚,气急败坏的敌人将徐坤田杀害在马家庄北树林中。
日照暴动虽然失败,但在大场、信阳、泊里一带引起了很大反响,徐坤田等中共党员们威武不屈,奋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广大群众,也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为今后的党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
残垣古庙孩童求学就读的乐园
庙东西面土崖上曾有座古庙,面积近十亩。据说,这座庙是巡检司建造的一座岱王庙,“正殿供玉皇,侧殿供龙王,庙门朝南开,和尚吃皇粮。”后来,这座拥有“赐田”的寺庙却因为私自印制铜钱,被官府发现后,将僧人全部拘走,并将寺庙捣毁。
解放后,古庙改为学校,大殿变成了孩子们求学的教室,在此就读的学生至今还记得房梁上的彩绘,破旧的古庙,承载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时光。
教室里的布置非常简单,黑板是用黑漆染成的一块木板,一张张用砖头垫起的长方形木板就是课桌,一根长木棍搭在两块青石上,就成了坐凳。有时,正上着课,谁要是用力一撅腚,木棍落到石下,所有坐在木棍上的孩子都会人仰马翻,安静的教室里顿时秩序大乱。不用说,撅腚的孩子是少不了挨老师批评的,要是被那个不苟言笑的校长知道,不但罚站,说不定屁股上还要挨上几尺子,火辣辣地疼一阵,几天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那时候课堂上只有语文、算术两门功课,书本都薄薄的,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学生要打猪草、干农活、照看弟妹,因此,背着书包去学校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清晨,早早到校的孩子会故意在教室里大声朗读,土崖下面的住户大多都能听到。
学校没有围墙,教室前面的一块空场就是操场,操场不大,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上体育课。每到课间休息时,这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玩皮球,滚铁环,踢毽子,放纸飞机……有时搞活动,操场施展不开,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到墙外的小道上,欢声笑语顿时洒满田间地头。
蒹葭苍苍百亩湿地被村民守护
庙东村前有一片近百亩的沼泽地,是鱼鸟的天地,孩子的乐园,是景色变幻的万花筒。
春日,大地复苏,沼泽地的水慢慢地涨起来,嫩嫩的芦芽便悄悄地钻出地面,过几天,芦芽越长越高,渐渐地长出嫩绿的芦叶。一周后,芦叶由黄绿变成深绿,一根根像箭一般挺立着,一阵风吹过,齐刷刷地随风摇摆。走近芦苇,那苍翠欲滴的芦叶给人以美的享受,仿佛是高明的美术大师绘出的一幅美妙的图画。“蒌蒿满地芦芽短”就是它的写照。三五月间,数以千万计的候鸟南来,茫茫海滩上,浩浩苇荡间,鸥燕合鸣,鹤翔鹭飞,一派繁盛祥和。
天气渐渐热起来,芦苇好像也在相互赛着个头,阵风吹过,一人多高的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沼泽里的小鱼小虾吸引许多鸟儿觅食戏嬉,偶尔有人走进芦苇中,不远处会惊起一只水鸟,拍打着翅膀,惊叫几声飞向远方。芦苇间有许多鸟类,它们快乐地在苇杆上建窝,或栖息在茂密安全的苇丛里,每天用动听的歌声唤醒苇塘,用美丽的身影点缀着自然。
这个季节也是村民捉鱼摸虾的好时节。洪水褪去后,浅浅的水洼里常常会留下鲫鱼、鲢鱼,悄悄地走动几步,双手合围包抄,便会逮到。一只白鹭飞来,轻盈地落在浅滩上,一些鱼蟹们就会吓得四散逃走,蟹子快速地钻进泥洞里,小鱼拼命地往深水里逃,但总有一些跑不过长腿长嘴的鹭鸟,它们嘴巴一伸,这些可怜的鱼虾就成了美食。
几场秋风吹过,芦苇的叶子慢慢变黄,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芦花随风飘向远方,散播着种子,微寒的晨风不急不缓地吹着,茂密的苇丛相互碰擦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大片大片白色的苇花正热闹地盛开着,蓬蓬松松,飞飞扬扬……
初冬,芦苇就要收割了,生产队里一大群汉子说着笑着来到芦苇荡,挥镰弯腰,将全部的芦苇割倒,妇女们将一些高大粗壮的好苇子挑出来,等待外地人挑选购买,这可是生产队里一项期待很高的收入。挑选下来的苇草按人口返给社员当做冬季的柴草。队长指挥着两名壮汉,抬着一杆大秤,由村会计算出数量,将分出来的苇草各自堆在不同地方,折一米长的粗苇棒,顶端夹一块火柴盒大小写着户主名字的纸片,插到芦苇堆上,远远看去,像一面面小旗迎风招展。
入冬,滩涂慢慢变硬,泥质的滩涂在密密苇根的缠绵下变得坚硬无比。村里人发明的撬墼就派上用处,这是一个宽20公分,长、高都为50公分用厚铁片围成的铁圈,把它放在坚硬的芦苇地上,双脚用力下踩,直到铁圈全部没入滩涂中,然后几人合力将铁圈连同泥土拔出来,一块整齐的草砖就产生了,用它修建偏房和围墙,十几年的雨水冲刷都不会塌裂,成为村中独特的一道风景。“蒹葭漫漫秋风多,陂池水落枯苇柯。青山断处落日下,欸乃一声渔子歌。”如今,壮美的自然景色已被现代化的厂房代替,但那一抹乡愁却永远留在庙东村人的记忆中。
周衍默
新闻推荐
总投资4797亿元,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集成本报讯2月20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
诸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