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江部分作品展示。
人物名片
方永江,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参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东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8年度)、“东坡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创意研究”(2009年度)和“苏轼遗址地合作机制研究”(2010年度)。著有《且行——苏祠外仰视》(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且思——苏祠外浅尝》(201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合著《东坡文化产业发展概论》(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东坡符号与产业创意》(201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主编《苏轼立人》(20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东坡西湖研究》(201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等。
见证苏学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出于对三苏父子由衷的景仰和喜爱,因缘巧合,当市委常委会议定成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的时候,我便积极投身到筹建、挂牌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由四川大学回迁眉山挂靠该院的系列工作中,受到了该院各级党政部门倾心支持、业务主管单位精心呵护、各兄弟协会无私帮助的全过程,十分幸运地见证了全国苏轼研究组织由“一枝独秀”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华景象。不知不觉间十年过去了。回想创业之初,老领导的叮咛历历在目,他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好好干,不要挂牌之日就是死亡之时。”许是类似的事情,见得太多了,他才有这样的忧虑与感慨。而我肩头的压力陡增:组织、同仁、群众都在看,怎么干?干成什么样?
我涉足“苏海”,首先感受到了同仁创业的艰辛,也分享了他们丰收的喜悦。中国苏轼研究学会1980年在当时的眉山县成立,如算上前期的酝酿、筹备,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40年来,会员从最初的81人发展到今天的350余人;会刊《苏轼研究》从无到有,已出版54期,免费赠送苏学专家、各大专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召开年会、专题论坛、研讨会50余次。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从中看到,几代人步履维艰的跋涉,薪尽火传的接力,汗牛充栋的累积。当我接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时,也才深刻地感到,“我们都是替苏轼(三苏)跑腿的”,这份披肝沥胆的托付和义无返顾的许诺,是多么的沉甸甸。
老一辈学人的率先垂范,是苏研征程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抱定“两个服务”意识,即“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苏学专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甘于清贫,艰苦创业,在前辈时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基础上,潜心耕耘,期待花开。眉山是东坡故里,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发祥地,我们义不容辞扛起传承发展东坡文化的大旗。
“从苏祠出发,从全世界回来”,我们把“合作发展,和谐共进”的种子撒播开去,在东坡遗址地、在景苏仰苏的人们心头散枝开叶。自2008年3月起,指导徐州、黄冈、儋州、定州、石家庄、诸城、海南省、广东省、河北省等全国东坡遗址地成立县、市、省级苏轼学会,使苏轼研究的专门机构由过去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15个。我们又分别在2009年、2010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苏洵、苏辙学术研讨会,受到苏学专家学者、海内外苏氏宗亲的交相称赞。特别是市委强力推进东坡文化传承创新“七个一”工程,成功举办了以“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2017)首届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和以“东坡文化与新时代的开放合作”为主题的2018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更是将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东坡文化繁荣兴盛之路演绎得美仑美奂,苏轼研究走向国际化。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东坡文化产业发展概论》《东坡文化与产业创意》等学术专著相继荣获省政府三等奖和市政府特等奖;学会连年被主管部门表彰为先进学会,会刊多次获评优秀期刊,我也被授予四川省先进社科工作者称号。
“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替苏轼(三苏)跑腿”,这是身份定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是行为准则;把眉山打造成全球东坡文化研究高地,这是毕生追求。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时刻,我将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扮演好东坡文化研究服务生的角色,推动东坡文化研究满山梨花开遍。
■本报记者 蒋萍 熊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付生“虽然我们家养的鸡肉质好、品质高,可过去没有名气、没有牌子,卖不出好价钱,自从潍坊打造‘潍...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