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刚作
本报记者曹瑞
秋风习习,花好月圆。又是一年月明中秋日,也是团圆欢聚的日子。中秋节传统之悠久,可沿历史长河细细回望溯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里的仲秋即中秋。《礼记》还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据说春秋时期,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这种习俗传到了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写着“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魏晋时还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中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日常社会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提起“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记录明代杭州西湖风景名胜、掌故传说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说“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描述了当时人们热热闹闹欢度中秋节的场景。
中秋节有许多雅致的别称,比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记载了明代北京城风景名胜、风俗民情的《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到来,看到圆月,就想到团圆,渴求团圆的心情催生了许多情绪,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精彩诗篇。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这位“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向来豪放爽朗,但在月下也难免生出一丝惆怅。他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李白到底是李白,用丰富独特的想象,让明月与自己的影子都成为相会的亲友,天地之大,不再孤独。
唐代诗人杜甫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他在诗里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腔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深情。
望月怀思的名篇《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被传诵千年。这首诗开头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接着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披衣起身的思念场景,然后再进一步抒发对亲人的一片深情,宛转反侧,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而说起中秋月夜,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当时,苏轼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虽并不算远,兄弟二人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得相见,只能在月圆之夜写了这首词来抒发手足相念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与亲情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而诗人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将这份情感化为词句。从此,人们无论团圆之时还是思念之时,都吟诵着这首词来表达心中深情。
岁月流转,情思不变。欢度中秋节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中秋节与月亮也始终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主题。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写着:“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此时中秋节的一盏盏明灯,寄托了病入膏肓的诸葛亮郑重的期望。
《红楼梦》是古代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各类节庆的描写细腻而丰富。作品中第一次涉及中秋节的描写出现在第一回——“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在此情形下,甄士隐、贾雨村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全书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这样写中秋:“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里怀念故乡的月亮:“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徐志摩在《印度洋上的秋思》中记录了儿时的中秋记忆:“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
冰心写了中秋夜与月亮的再相会:“中秋之夕,停舟在慰冰湖上,自黄昏直至夜深,只见黑云屯积了来,湖面显得黯沉沉的。”“月儿并不十分清明。四围朦胧之中,山更青了,水更白了。湖波淡淡的如同叠锦。对岸远处一两星灯人闪烁着。湖心隐隐的听见笑语。一只小舟,载着两个人儿,自淡雾中,徐徐泛入林影深处。”
最后,诗人艾青的一首《我的思念是圆的》为中秋佳节画上一个圆满的结尾——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新闻推荐
□记者张鹏通讯员周峰报道本报诸城讯日前,记者从诸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1至8月份,该...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