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潍坊乡村,本报今日起开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潘来奎
通讯员吕光玉李芳
近年来,诸城将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又把208个农村社区调整为重点规划建设51个农村新型社区,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镇街驻地——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生活社区化、生产园区化和生态景区化的“三区”同建的有效实践。
生活社区化,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同等待遇
诸城市的社区化建设,对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他们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前俺们这里有的村距离镇街驻地较远,群众办事非常不方便,碰上复杂一些的事,可能要来回往返三四次,群众跑腿蹿路,费时费力。”诸城市林家村镇宣传委员王晓萍说,如今,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较好解决。
林家村镇、舜王街道等行政区划调整后,偏远村庄到所属的社区不过2公里左右,社区服务中心实施“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就近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方便了群众办事。
除此之外,按照现代化城镇的标准,诸城市同步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已建成使用的社区聚合区普遍实现“五化”“八通”,公交通社区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和垃圾均实现集中处理。
“我们要让农民住进楼房的同时,配套设施一并跟上,真正实现就地城镇化。”诸城市社区化办公室主任冯玉建介绍。
在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土墙社区服务中心,超市、餐馆、卫生院、幼儿园、小学等围绕在四周。“俺们现在的生活非常便利了,你看,办个事不用跑到镇上去了,买东西家门口就有超市,孩子上学也很近。”社区居民赵志臣自豪地说。
诸城市、镇两级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通过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教育均衡化,有效改变了农村就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的现状,农村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依托农村社区,开展为民服务事项5万余次,调处农村矛盾纠纷2000余起,实施农村法律援助300多人次;举办实用技术、法制教育等各类培训班120期,培训农民近2.5万人次,发布就业务工等各类信息6万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次。
生产园区化,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农村社区化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过,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社区再发展源源不断的投资哪里来?越来越多的居民需求用什么做支撑?怎么来发挥社区的“造血功能”?
占地3000亩的土墙社区工业园区,已经吸引了98家企业入驻,帮助社区转移劳动力4000多人。让农民住上楼房,只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生产方式同步跟进,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诸城市引导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工业园区,让农民转身成为产业工人,成功破解这一难题。在诸城,已有18万农民在社区就近打工,在家门口转变为产业工人,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7210元,其中他们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占比达47%。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社区化为重点,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这也是诸城市的一大特色。该市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镇3个、潍坊市级7个,培育特色产业社区132个。坚持社区、产业园区共建,筛选30个社区规划建设产业融合生态小镇,打造农村新型生活共同体。
诸城还依靠集体经济资产成立社区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发展社区经济。枳沟镇率先出招,在每一个社区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党员群众以资金、技术、土地经营权、机械设备等多种生产要素入股,采取“社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实行股份制管理、企业化运营,搭建社区发展平台,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生态景区化,让农民富了脑袋和口袋
芦河是流经昌城镇昌城社区的唯一河流,为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地域历史文脉,该社区先后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了得利斯植物园,社区百姓茶余饭后有了个接近自然的好去处。
该市探索“旅游+现代农业”的产业模式,积极发展采摘篱园、生态营地、休闲农庄、文化体验、温泉度假等新业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该市已经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50多处,精品线路11条,培育起3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北方绿茶小镇”“恐龙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全市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1000多家,2016年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2亿元,荣获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盛泰润现代矮化苹果示范园位于皇华镇尚庄社区,占地1200亩,种植矮化苹果19.2万棵。这个项目是由皇华镇牵头,与山东润竹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产业园转交企业运营,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村”运作模式,实行园区化管理,定期分红。一方面,该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到园区工作,带动周边就业人员1500人,获取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从种植第一年起,园区每年给予8个贫困村每村2.4万元分红,连续扶持20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记者张鹏通讯员逄格清报道本报诸城讯日前,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诸城市定点、定人、定责包靠排查,每个企业、每个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责任都落实到具体人...
诸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诸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