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刘伯温在其著作《郁离子》中谈道:“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汉字“斫”,就是用刀、斧等器物劈砍的意思,因古人最早是以斧削木制琴,所以称为“斫琴”,“斫琴师”的称谓也沿用至今。据说最早的斫琴者可追溯为神农氏,据《礼记·乐记》记载,舜也曾参与斫琴研究。不过最“神”的传说还要数张仲景与古琴的渊源,众人皆知他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却鲜有人知晓其另一身份——斫琴师。《古琴疏》记曰: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药,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药与之,一服即愈。老猿次日赠他万年桐木相报。仲景乃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从孔子听琴辨文王圣德声到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从司马相如“绿绮”情牵卓文君,到蔡邕闻声制“焦尾”……一段段历史故事背后总有一名或显达或无名的斫琴师,每一张古琴的背后,都凝聚着斫琴师的心血。
几千年来,一代代斫琴师们用手艺传承着中国特有的古乐,不叫《广陵》再成绝响。本期周刊,半岛记者走近岛城斫琴师,为您寻访他们背后的故事。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鑫刘玉凡
古琴师,斫琴师,这是“琴痴”尹来敏身上的双重身份。作为岛城知名的古琴师,年逾花甲的尹来敏潜心研究古琴三十余年,不仅演奏技艺炉火纯青,制琴工艺同样精湛。如今,尹来敏正在为推广古琴艺术奔走,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岛城寻觅到更多“知音”,也让这门艺术在岛城得到良好传承。
缘起收听广播识古琴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参加工作的尹来敏成为一名管道工,每天都和锤子、扳手打交道。作为企业里的一颗“螺丝钉”,尹来敏在工作之余最大的消遣就是收听音乐广播。“有一天我听到广播中放了一首琴曲,音色非常特别,听过一遍后,脑袋里就再也忘不掉了。”尹来敏回忆,之后几天,这首古曲一直在他耳边缭绕,经过一番打听,他这才知道动人的旋律出自古琴。
于是,尹来敏开始搜集各种与古琴有关的文字和资料,一度陷入痴迷的状态,他也成了旁人眼中的“琴痴”。“当时人们都说我很‘怪\’,很不理解我竟然喜欢古琴。”尹来敏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传诵千年,更是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从他在广播中听到古琴的旋律后,更加坚定了学习古琴的心愿。
“在那个年代,其实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弹吉他。”尹来敏介绍,起初他也赶时髦,弹过一段时间的“夏威夷吉他”,但后来他发现吉他常常与“爆炸头”“喇叭裤”联系到一起,这显然与自己的追求格格不入,而音色古朴的古琴才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为了学习古琴,他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古琴非常考验人的心性,讲究‘非古曲不弹,不遇知音不弹,遇丧事不弹,遇喜事不弹’,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我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好,学琴之后脾气改了,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变了,知道该如何乱中取静,遇事不慌。”尹来敏说。
拜师传承诸城派琴法
1979年的一天,正当尹来敏苦于该如何习练古琴时,他在报纸上偶然读到古琴师张育瑾和王凤襄由琴结缘的爱情故事,就想到拜张育瑾为师。“古琴有很多流派,张育瑾先生是诸城派的代表人物。”尹来敏介绍,他先给张老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学习古琴的心愿。没想到张育瑾很快回了信,对他学习古琴的态度表示了赞赏,但因身体欠佳暂时不能收他为徒,建议他可先买一张古琴练手。
1980年,为了学习古琴,尹来敏远赴北京,花180元购买了一张古琴。“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20多块钱,为了买这张琴,我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尹来敏回忆,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古琴,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更加迫切地希望得到张育瑾老先生指导。不久,尹来敏到张老家求教,才知道老先生已经辞世,这成了他深深的遗憾。
幸运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尹来敏结识了青岛音乐家协会的王凤璜老师,“王老师帮忙找到了张育瑾打谱整理的《桐荫山馆琴谱》。”尹来敏说,拿到琴谱如获至宝,他开始研习《秋风词》《长门怨》《流水》等古琴曲,但“就像《红楼梦》中宝玉说黛玉看的是天书,我感觉根本看不懂”。尹来敏开始跑图书馆,查资料,“如何调弦、定调,如何用指法,一点点从头学。”尹来敏说,“我一下班就开始练,就像痴了一样,练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才慢慢掌握了诸城派古琴演奏的技巧。”
2007年,青岛市古琴协会成立,当年举办了古琴雅集,包括诸城派琴家庞雨珠在内的十多位全国各地的琴家应邀登台。“庞先生是张育瑾先生的徒弟,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拜他为师,传承诸城派琴法。”尹来敏在雅集上演奏了一首诸城派风格的古琴曲,得到了庞先生认可。次年,尹来敏赴德州正式拜庞雨珠先生为师,“我还把自己制作的古琴带了过去,老先生很满意。”
守艺用岁月打磨古琴
俗话说“善弹者善斫”,历来许多著名琴师亦是斫琴大师。2004年,尹来敏得到广陵派琴家姜抗生赠与的一本《碧落子斫琴法》,开始研究如何制作古琴。“我那段时间靠雕刻为生,家里有一些工具,得到姜老先生的书后,我当天连续干了12个小时,赶制出了一张古琴。”尹来敏介绍,这把古琴得到了姜老先生的赞赏,称其“有金石之声”。如今10多年过去了,尹来敏家中依然保存着这张古琴。
尹来敏介绍,作为一名斫琴师,他13年间已经制作了100多张古琴,平均每年最多做12张。“古琴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选材,如果选材不当,很容易出现琴体开裂、音色变质的状况。”在尹来敏自己开办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里面陈列着专门的制琴工具,十余张古琴的半成品挂在墙上。据他介绍,传统的古琴样式有伏羲式、仲尼式等,为了更好地推广古琴艺术,他还独创了净瓶、秋蝉等新样式,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如今,有两位徒弟正跟着尹来敏学习制作古琴,“徒弟基本上能独当一面了。”尹来敏很是欣慰。
“古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古琴艺术。”尹来敏说,他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让“琴岛”拥有更多的“知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潘来奎通讯员徐春光大雪时节,记者在诸城机器人小镇迈赫机器人智能化产品升级扩建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中,一期2.6万平方米的智能化产品生产调试车间主体框架将于本...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