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在诸城的墓碑。潘欣寒供图眼疾一直困扰着丁耀亢,不断的天灾和接连痛失亲人的现实也困扰着他。晚年的丁耀亢游历寺庙,结交禅师高僧,在问禅求道中,丁耀亢的郁闷得到纾解,也渐渐体会到了参禅之乐。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抱病撰写了《家政须知》。游历大小寺庙结交禅师高僧
丁耀亢在感受着乡村生活带给他的安逸和悠闲的同时,频频到来的灾难和日益恶化的眼疾,给他的暮年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在丁耀亢为《续金瓶梅》一书而逃亡的路上,眼病就一直困扰着他:“经年病眼悲春色,久客伤心怯路埃。”
不如意的现实也困扰着他。先是爱子先他而故,然后侄子不幸又惹上了官司。丁耀亢对那些诽谤、设计陷害他的小人充满愤怒,深切地感受到世道人心的险恶与丑陋。可是他已老了,纵使愤慨也是枉然,只能忍气吞声任人摆布。而此时,诸城连年的蝗灾、干旱、水涝,以及“赋重田荒”,都让生计变得日趋紧迫。
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都在折磨着这位多病又心高气傲的老人。
晚年的丁耀亢游历了众多的大小寺庙:从河南的嵩山少林寺、石佛寺,到广东的水月庵、石佛寺,古刹禅林中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参禅问道中,他的心灵变得更加空灵、澄澈。在随心漂泊的漫游中,“一瓢一笠走天涯,野寺青山处处家”,没有了名利的牵绊和负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走到哪算哪,逍遥自得。一个斗笠,一袭布衣,一瓢,一钵,便解决了所有的生计问题。
参禅问道的途中,丁耀亢认识了很多禅师与高僧。听他们谈佛论禅,在跟这些人的交往中,更加坚定了他皈依空门、潜心修行的心志:“霜满蒲团月照门,空林菜蕨卧山根。三生石上眠初觉,不识从前旧子孙”。而他在给淡如禅师的诗中也说:“离家因断欲,避地为逃名”“自怜多口业,绮语累浮生”。
在问禅求道中,丁耀亢心里的郁闷慢慢得到纾解,也渐渐体会到了参禅之乐。“道高多实义,禅定转平常”,“寒山有佳句,禅礼亦堪娱”,并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在石佛寺里设醮祝发:“破甑虽抛仍有我,一丝不挂更无人”“蒲团竹杖堪娱老,自号沙门种菜佣。十年参禅悟道诗中尽显意境
丁耀亢欲皈依佛门达到超世脱俗天人合一的境地,只是过往岁月经历的一切不可能一挥而去,尤其是书被焚一事让他心绪难平:“百年皭火未消除,石化松枯悔著书”,“一自焚书唯闭目,举杯相忆但长吟”。
丁耀亢自身无拘无束、惟自适是求的个性,也注定了他无法达到让自己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境界。丁耀亢自己也意识到这点,他曾评价自己“年逾古稀,老而多难,学道未坚,习气不脱,静中生动,妄想纷飞。”为了告诫自己,他先后写下《戒吟》《五戒》《七戒》等警诗,力图让自己忘记俗世的喜怒哀乐及恩怨情仇。然而世间的事,岂是一个“了”字便能解决的?这就像蚂蚁的触角,任何一点来自外界的变化,可能都会导致一场狂天的巨澜。而且随着年龄渐老,那颗善感的心,更容易受外界的侵扰。
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得道高僧,但十年的参禅生涯,让丁耀亢获益良多:参禅不仅让丁耀亢对佛教教义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而且让他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渗透到所写的诗歌中,“近得王维诗里面,水穷云起月沉沉。”
丁耀亢晚年的诗作明显受到禅的影响,他经常以禅理、禅语入诗。丁耀亢晚期的诗作借用禅宗,观察和体验刹那间的深微现象,从而创作出一种清幽、静寂的禅境:“四相俱冥归寂照,一无所得是禅宗”,“天空闻鹤决,霜叶落前林”,“月色留孤雁,笛声过短墙”,这些诗句,都传达给人静谧、幽深之韵。这些都是丁耀亢受益于参禅悟道的体现。
《续金瓶梅》琉球有存抱病撰写《家政须知》
1668年春,丁耀亢开始为自己修墓。这年的诸城,先是发生了春旱,后来又发生夏涝,不久又发生地震,余震持续数月不止。这次地震危害极大,房子遭毁,道路也被损坏。
幸运的是,丁耀亢死里逃生。为了躲避余震,丁耀亢携家带口到九仙山龙潭书院避难。
康熙八年(1669),年过七十的丁耀亢似乎再也抵不过病魔的侵袭。他难忘老友兼恩人龚鼎孳,除了派人去看望,还强忍着病痛给他写信,同时告诉他:有一位胶东的朋友王逸庵,五年前册封琉球使臣,路过诸城时,丁耀亢送其所著《续金瓶梅》。王逸庵到琉球后将书转手送给琉球国王,国王很喜欢,书因此而幸存。丁耀亢将这事告诉龚鼎孳,是因为龚鼎孳一直为这事心怀愧疚。
1669年夏天,丁耀亢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开始着手准备后事,抱病撰写《家政须知》,他穷尽生命最后一丝力气写就的书《家政须知》当年问世。
丁耀亢在《家政须知》自序里说:居家理可移于官。家国一理也。该书包括序、自序、勤本、节用、逐末、习苦、防蠹、多算、广积、通变、因时、十败、跋以及附录等,既总结了农业生产中众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防蠹、多算、广积、通变、因时,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和农时农具的运用都具有指导作用。
冬天,被丁耀亢视为“高山仰止”的博学鸿儒李澄中前来拜访。李澄中有“立就千言”又为人“称赏不已”的才能。这次见面,丁耀亢将自己的诗作文稿交给他审订收藏。
对自己的归期,丁耀亢早有预感,并且似乎已经看破,人生在世,原不过草木一秋。他在《听山亭草·腊尽漫兴》中说:“精力时时减,新诗岁岁多。见闻传怪事,灾异失阳和。不寐常宵起,闲愁惜日过。来年知健否?头白老岩阿。”
康熙八年(1669)腊月,丁耀亢,这位才华横溢“雄心傲骨气铮”又勤恳笔耕不辍的剧作家、诗人兼小说家,告别了他一生挚爱的文学创作,带着终未抚平的心灵创伤和壮志难竟的遗憾,驾鹤西去。享年71岁。
最后的时刻充满了传奇色彩:口占一首永诀诗,合掌说一段偈语,然后便一路驾鹤西去。
本期图片为资料图片(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获悉,全市夏粮面积487.77万亩,总产40.14亿斤。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中,诸城、高密、寿光、昌邑4个县级市的夏粮总产量占到全市总产量的67.33%,分别为8...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