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沿着现代化的跨海大桥和高速公路,飞速前进,两个小时后,就在接近目的地时,不知何时,已与一条早已消失的古道重叠:海青古道。这是一条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到青州的通道,陆路劫匪横行,因而,先人们开辟了另一种走法:陆海相接。这条驿道出诸城向正南到日照县界120里,清代设十一铺,经过桃林铺、石桥铺、河水泊铺、辛店铺等,到两城、日照,接通海州,直通往来,方便贸易。海陆线还有一种走法,就是东南到宋家口,乘船水行到江南。明清时期,这条古道繁荣异常,宋家口、董家口商船不到三五日即可抵达淮扬。
如今,古道已是芳草连天,钢筋水泥覆盖了旧时的来路,然而,时光是把锋利的刻刀,已将古人的痕迹镌刻进了历史的长河。即便文献记载已经不多,但海青之名便是最好的印证。处于海陆转换的必经之地,海青是海青古道的重要驿站。
过了收费站,车速减缓,行驶中,熟悉的建筑再次映入眼帘。两度赴日照潮河镇,这已是与海青第三次见面了。前两次匆匆擦肩,这一次不再错过。长长的公路两旁,是一排排徽派建筑,它们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为萧瑟的寒冷平添了久违的暖意。此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942年前的宋神宗熙宁八年,我们与苏轼相遇,他自杭州到密州(今诸城)任职时经过此地,品尝他挚爱的茶叶。坐下来,与“茶痴”对饮,体会“且将薪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闲情逸致,感受“戏作小诗君勿笑,自古佳茗似佳人”的浪漫情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贬谪,让他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中原大地到岭南海滨,宽阔的胸襟让他能够随遇而安,在各地品茗抒发胸臆。多年的品茶经验,让他尝遍各地茗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茶不离手,词不离口,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印象海青”“北域江南”“北茶之源”“茶园小镇”“海青欢迎您”的字眼一下子将我们拉回现实,日长人静,古道轻烟,多少往来人事,早已匆匆走过,湮没在山回溪转的尘世中。
正是因为海青与苏轼与茶的渊源,自1956年起“南茶北引”,从安徽省大规模引进茶种植,历经引种、发展、回落、再发展过程,后河西村成为海青绿茶的发祥地。进入海青镇,徽派特色建筑一路相随。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后河西村的青岛益元茶叶有限公司,感受从手炒茶叶到机械化的改变,虽然此时不是炒茶的季节,但厂房里的安静似乎更能让人体会到应季时的忙碌。有趣的是,一般公司房屋旁边种植的是冬青等绿植,而在茶叶公司里,围绕在厂区里的都是茶叶,不难想象,产茶之时,这里将会茶香四溢、暗香浮动。
厂房旁边,一片竹林吸引了我们一行人的驻足,在寒风中,竹子挺拔长青,秀逸有神韵,纤细的身姿中透露着坚韧,显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此时,苏轼再现,因为他不仅爱茶,也喜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真可谓“茶,可以清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知己故交,独自成趣。竹,亦可以清心,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月下清影,窗前墨色。”
随后,我们参观了宋家岭村,这里便是古道上的宋家口,是货船靠岸水陆交接的交通要道。82岁的村民王以瑞老人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曾是往来贸易的繁华之地,村边至今保留的一条土道便是海青古道的原型,这条并不宽阔的道路,留下了几代人辛勤的脚步,从官方车辆的运输,到个人独轮车到诸城送货,是先人们为了生存奔波的印记。历史更换,岁月迁徙,小村庄已不见宋姓人,但留下的海滩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滩涂养殖养育着300多口宋家岭人。
采访中,我们获悉,海青镇正在规划建设一处驿站,内含登驿展厅、驿站大厅、伙房、马棚、驿吏展厅等功能齐全的古驿站建筑群。届时,这里将成为连通古今的窗口,我们将会看到奔忙的古人,也可以坐在驿站的茶桌上品茗远眺,看苏轼在黄茅岗(即黄山前村)打马射猎,感受“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的豪迈!
(原载2017年2月14日《半岛都市报》)
新闻推荐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诸城政务服务变被动为主动
本报讯(通讯员李芳王燕)“借鉴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诸城市也起草发布了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并成为潍坊市互联互通试点单位,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及纳入服务中心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