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强
在妻子迟永萍的眼里,王金鉴就是“彻头彻尾”不顾家的人。俗话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王金鉴,却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父亲”,只是“工作狂”……
“下辈子还要一起走”
“你说他牵挂我们娘俩吗?我看他工作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我们。”迟永萍忆起往事,眼泪涌上来。“他刚上辛兴那会儿,正是最难的时候,十天半月不回家。我记着那年冬天格外冷,我买不上煤,他连个电话都不打,孩子就捂在被窝里写作业。女儿那时候小,就老是问我,人家都有爸爸,咱为什么老是娘俩?什么时候能见到我爸爸?”
迟永萍盼周末,因为王金鉴说好了周末回来,但等到过了下班的时间点,却只等来了一个电话,“说他临时有事情要处理,不回家了”。后来听别人说,迟永萍才知道,其实那天晚上王金鉴没有别的事情,本来也是要回家的,那时候大家工作在辛兴、家在诸城市区,一到了周末大家就拼车回家,但是车满了坐不下,他就经常让别人先走,自己留下来。
王金鉴作为院长,本来用车也方便,但是在自己的事情上,他从来舍不得用。“金鉴跟我说,职工都发不下工资了,我哪里还好意思坐车,来回油钱50多块钱,省下来多好。”迟永萍说。
忙起来顾不上家的王金鉴,却在任何时候都撇不下他的职工和病人。有时候半夜三更做手术,他就像病人家属一样等在外面,一直等着。“他那时候真是放心不下,医院刚有起色,手术刚刚发展起来,他担心会出状况,压力大,责任重。”手术结束后,职工们疲惫,他也熬红了眼圈,但是一清早他就到街上买来小米粥和油条,嘱咐大家多吃点。
可王金鉴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妻子不在身边,他常常买上一个星期的馒头,掰开了晾在办公室或者宿舍里,吃饭时就用热水泡泡。“长毛了都不舍得扔。”迟永萍记得,她休班的时候坐着公交车去给丈夫整理宿舍,经常会看到变了质的干粮。
后来,迟永萍想要搬到卫生院的家属楼和他一起住,方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答应了。“那时候我们在辛兴卫生院也分了一套房子,虽然不是好楼层,但我也真是看上那个房子了,该置办的东西都置办好了,等着金鉴让我搬,等着等着就没动静了,听说他把房子让给了聘请来的一个专家。我当时心里真是不甘!”
“永萍,等我把医院弄好了,抽空带你去看看。”在桃园这样说,在辛兴这样说,在百尺河和龙都镇卫生院他都这样说,但是迟永萍却一直没有等到他有空的那一天。
“有一年快过年了,我生病,好久没有看到金鉴,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三口终于见面了,我看到他的衣服也皱了、头发也白了,像逃荒回来似的,我俩一下子抱在一起,他对我说,‘永萍啊,我顾不上你,对不起你,我就是想要把医院弄好’。”
王金鉴走前的一个星期,他提出来要到龙都卫生院住院:“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医院里,看着自己的医院,心里踏实。”家人顺从了他的意愿。
临终前,王金鉴说:“我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只是对闺女有亏欠,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的女儿王慧心,2015年刚刚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他却没能等到她的录取通知书。
“要是重新来,我还是会支持他,爱一个人,就爱他的一切,这辈子没过够,下辈子还要一起走。”迟永萍说。
“光想着别人,就是没有自己”
“我干了院长,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好务、让院里的职工有饭吃。”2003年11月,王金鉴由桃园乡卫生院调任辛兴镇卫生院,面对着二三十号职工,他许下承诺。
那时候乡(镇)卫生院普遍不景气,情况都不乐观,而辛兴镇卫生院又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在诸城市各卫生院中排名倒数,还有一屁股外债,职工连工资都发不下来,王金鉴可谓临危受命。
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愣是把一盘散沙聚了起来。没有场所给患者看病、住院,患者不愿来,他就盖门诊楼、病房楼;没有好的医生和科室,患者来了很快也会转走,那就聘请名医、培训职工;没有好的服务,患者这次治好了病,下次也不见得会再来,那就改进服务,“待病人如亲人”。
没有钱,去借。凭着自己多年在卫生系统积累的口碑和人脉,王金鉴把迟迟无法竣工的门诊“烂尾楼”建成,患者慢慢多了。没有人,去请。他聘来妇科、外科名家常年出诊,请来诸城市市直医院专家定期坐诊,患者不用去城里也能看上专家号……职工们渐渐发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办实事的院长。
医院没有钱,王金鉴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盖房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大到钢筋水泥、小到一枚螺丝钉,他都要自己亲自去买,货比三家。人家说,他干药库出身,真是把买药的本事用在了盖楼上,一分钱不多给还要买到最好的。
王金鉴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蹲守在工地上。“鞋上满是水泥渣子,衣服上净是油漆、涂料。”迟永萍回忆起在辛兴那段最艰苦的日子,丈夫灰头土脸的样子,“就像一头小土驴”。
大家都说哪有干院长这么累的,说他“抠门”“小气”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他对自己尤其“抠门”,盖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服兜里,饿了就拿出来吃两口。
“冬天,他给我们每个科室买了炉子生火,为了省钱,他自己没买,就披个大衣在那办公。”同事王术鹏说。在职工那里,这样的记忆太多太多:“有次一个病号看病丢了钱,在楼外哭,他替人家付了医药费……”“过年时候,我们值班人手少,他就替我们值,怕我们没时间置办年货,他连过年的馒头都给我们买好……”正如职工们所言,“他光想着别人,就是没有自己。”他既要“监督”着盖楼,又要操心着职工,还牵挂着病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好一项已经难得,他却把医院这个家照顾得很周全。
他使负债累累的辛兴镇卫生院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转机,逐步跨入诸城市的先进行列。王金鉴在辛兴镇卫生院待了5年零6个月零7天,留下1200平方米的门诊楼、2600平方米的病房楼、2300平方米的后勤楼、3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以及艰苦朴素、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和创业精神。
他在桃园2年多,请进专家坐诊,也派出职工进修,发展了妇科,做强了外科,以质量和服务吸引病患前来就医,给桃园卫生院打下发展的基础,卫生院开始走上正轨。
后来,王金鉴调任百尺河镇卫生院,尽管他只在那里待了半年多,但却改变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看重并践行的“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理念,如今已经深深镌刻在医院职工的心里。
在龙都镇卫生院,他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带领医院一班人马克服重重困难,将医院“北扩东移”,先后建成14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楼和3600平方米的病房楼。在职工们心中,王金鉴不是来当官的,而是一个大家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龙都卫生院李姗姗眼里,王金鉴凡事身体力行,一以贯之,所以才那么有凝聚力。王金鉴制定了上班前十分钟点名制度,并带头执行。李珊珊曾经跟他建议:“院长,现在很多单位都用指纹机点名,要不我们也买台?这样您就不用每天都到会议室点名了,再说也不贵。”王金鉴却说:“点名是次要的,我主要是想利用点名的时候,把我发现的问题指出来,把我的想法传递给职工,我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采访的过程中,“平凡人生”王金鉴先进事迹情景报告剧中“王金鉴”的扮演者诸城市艺术团的隋文彬告诉记者,王金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工作严谨,对职工关心,对患者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他心里唯独没有装着自己。他们的演出分序幕、第一幕《担当》、第二幕《口碑》、第三幕《平凡人生颂》和尾声《致敬》五部分,用情景表演、情景小品等形式,再现了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奉献、廉洁与忠诚的可贵品格和高尚情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研)近期,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持续保持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诸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多项机制,加强“地沟油”监管。...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