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晓杰文/图
《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几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
见到姜燕的时候,刚从北京参加完文化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回来的她,正在忙着为“丝竹古韵遍华夏——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南京站”的演出认真地做着排练,一曲曲《长门怨》《秋风词》《关山月》……传递着古琴的魅力,让人的心境变得安静而深远。“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组织开展全国巡演,一共十场,12月底就演出完了,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诸城古琴。”姜燕的兴奋与自豪溢于言表。
“古琴声最大的特点是静,让倾听者感受到那一份独特的深沉悠远。”谈起钟爱的古琴,姜燕道出内心深处的感悟。2015年11月,姜燕被评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诸城派古琴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和古琴的结缘其实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是2006年5月,我国琴学大师刘赤城来诸城举办了‘百年诸城琴派还家\’古琴音乐会,我当时听了后,从内心领略了诸城派古琴低沉深厚、幽静古朴的风韵。从此,我就喜欢上了古琴。”生于1981年的姜燕,在湖北黄岗师范学院读大学期间主修的是古筝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诸城市古琴研究中心,随后跟随我国琴学大师刘赤城学习古琴。
“刘赤城老师是诸城派古琴的第三代传承人,刚开始学古琴的时候,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上课。一到上课时间,刘老师便与我进行对弹,无书弃谱,一句一句地教学,我逐句逐句地学,很快我就喜欢上了古琴。”姜燕说。“弹古琴比弹古筝要苦得多。弹古筝有义甲保护手指,而古琴要用指甲直接碰触琴弦,练不好就会受伤,为了学会古琴弹奏,自己咬着牙挺了过来。”就这样,姜燕开始了自己的古琴生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痴迷,从学到传承,一路走来,古琴让她的生命更有内容,也让她肩上传承的担子越来越重。
“今天人们所见的古琴,木制漆面琴身上有七根琴弦。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被誉为‘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因此在中国传统乐坛上,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说起古琴,姜燕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古琴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更深受世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1月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列为该项遗产的一项乐器,中国古琴的价值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姜燕侃侃而谈。
没有传承,就没有音乐的生命延续。无论何时何地,姜燕都不忘传承诸城派古琴。“在全国古琴巡演的过程中,我不仅仅通过弹奏曲目让观众感受诸城古琴的魅力,为了扩大诸城派古琴的传播影响力,在演出前夕,我还会在当地举办古琴知识讲座。”姜燕说。
古琴已经成为姜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练琴,教琴,传承古琴。自己每周都会去诸城明诚小学、实验小学和文化路小学等进行授课,并且在文化馆开设免费的古琴学习班。”姜燕说,看到学员们认真学琴的样子,她打心眼里高兴,这样才能让诸城派古琴从根源上得到传承。
“为了不让诸城派古琴这朵奏响百年灿烂乐章的奇葩成为绝响,我们从2006年起着手进行普查保护,对已故前辈琴家的录音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对传世历代古琴进行修复和保存、进行古琴打谱和古曲整理研究。”姜燕对记者说。2006年,诸城市成立了诸城古琴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古琴的教学与传承。之后,相继设立了市文化馆古琴培训中心、诸城市名人馆古琴展示厅、实验中学古琴培训基地、明诚学校古琴培训基地、文化路小学雪堂古琴培训基地等传承保护场所,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古琴培训中心、诸城派古琴传习所,不断完善和提高着古琴保护传承体系。
“2010年8月,诸城派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中国古琴的发源地,到诸城琴派的故乡,诸城与古琴的缘分延续了千百年。现在能做这样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我感到非常地自豪。”姜燕语重心长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强通讯员徐春光眼下正是甘薯收获季节,在诸城市南部山区桃林镇下曹家沟村德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社员们纷纷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收获甘薯。...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