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民情台账”工作近三年,1.4万干部职工结对服务32万户◎居民碰上急事难事,联户干部成了好帮手
尽管同村住着哥哥、姐姐等亲人,但诸城市相州镇莲池社区村民宋崇良生病时,头一个想到的却是联户干部王庆堂;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居民李桂荣遇到户口难题时,他首先想到的也是联户干部孙万红;诸城市枳沟镇东枳沟社区村民王学章的苹果卖不出去时,他头一个想到的还是联户干部庞瑞庭。据了解,自2011年3月,诸城市开展“民情台账”工作,创建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居户制度。1.4万名联户干部结对全市所有城乡居户32万户,联户干部走进居户、贴近群众,听民声、问民意、察民情、解民忧,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故事背后
1.4万联户干部结对32万居户
近年来,诸城市在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群众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展延伸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使社区非中心村群众均衡享受社区建设带来的便捷服务,结合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把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有益补充和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尊重民意、代理民事、均衡服务、方便群众”的为民服务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了解,诸城市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作为服务代理主体,把所有城乡居户作为服务代理对象,组织市、镇街、社区三级所有在编在职干部职工1.4万名,结对联系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市所有城乡居户32万户,做到了所有居户全部都有干部职工联系服务,形成了覆盖每一个自然人的服务代理工作机制。
在安排干部职工结对联系服务居户时,充分考虑各单位的职能特点和干部职工业务特长以及联系居户的居情社情,科学搭配,统筹安排,增强联系服务代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镇街社区干部职工人均联系服务30个左右居户、市直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人均联系服务10个左右居户、市级领导人均联系8个居户的原则,全市在235个城乡社区网格的基础上,以联户人员联系服务代理的居户为单元,进一步细化成14000个小网格,并把这些小网格作为联户人员的服务代理责任区。为便于联系和督查,所有居户以镇街和社区为单位统一编码,建立起了联系服务代理信息总台账。
在联系服务代理全覆盖的基础上,诸城市将残疾人、留守老人、特困户等作为服务代理的重点,在不打破原来干部职工结对联系服务代理网格的基础上,再分别追加干部和居户所在单位作为包靠主体,加大服务力度,重点开展联系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镜头一
今年55岁的宋崇良是诸城市相州镇莲池社区沙河套村村民。今年8月,宋崇良患上了急性阑尾炎需住院治疗,他没有给同村的哥哥、姐姐打电话,而是首先想到了联户干部王庆堂。接到宋崇良的求助电话后,正在诸城市区办事的王庆堂立刻赶回村里,第一时间把宋崇良送往诸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并帮他支付了2000元的住院费。宋崇良出院后,王庆堂又多方协调,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11月20日,记者在诸城市相州镇敬老院见到了宋崇良。
村民生病打个电话,联户干部忙里忙外
放下手头事送村民就医
今年8月份的一天上午,诸城市相州镇莲池社区干部王庆堂正在诸城市区办事,突然接到沙河套村村民宋崇良的电话。宋崇良说他肚子疼,到社区门诊检查,医生说他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到大医院检查。
接到宋崇良的电话后,王庆堂立即放下手头的事赶到沙河套村,开车将宋崇良送往诸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检查得知,宋崇良患上了急性阑尾炎,需住院做手术。考虑到宋崇良没有钱,王庆堂便支付了2000元的手术费,使其顺利住院并成功地做了手术。
尽管工作繁忙,在宋崇良住院期间,王庆堂抽空就往医院跑,照顾宋崇良并给他带去补品。
帮村民多方联系敬老院
王庆堂向记者介绍,宋崇良从小双腿残疾,语言有障碍,年轻时干不了重活,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宋崇良只能自己生活。“宋崇良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老房子里,房子已很破旧了,家里有一亩多地,但是他身体不好也种不了。”王庆堂说,宋崇良自尊心比较强,平时主要靠捡破烂和低保金生活,能不麻烦别人就尽量不麻烦别人。逢年过节,王庆堂都会给宋崇良发福利,平时生活中也比较照顾他。而宋崇良也懂得感恩,经常去王庆堂的办公室帮着打扫卫生。
“考虑到宋崇良的情况,我一直想把他送到镇上的敬老院,他自己也愿意去。”王庆堂说,在宋崇良生病住院前,他就考虑将宋崇良送到敬老院去养老。宋崇良生病住院期间,王庆堂一直帮他联系敬老院,由于年龄不符合住敬老院的条件,王庆堂多次和相州镇敬老院的领导协调,考虑到宋崇良的特殊情况,敬老院决定“特事特办”,同意宋崇良入院。宋崇良康复出院后,于10月3日住进了相州镇敬老院。
村民称这辈子难忘其恩情
20日下午4时许,记者跟随王庆堂来到相州镇敬老院。宋崇良和同伴们正在院子里聊天,看到王庆堂到来,他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呼大家参观他的房间。记者看到,宋崇良住在一个三人间,床铺整齐,房间内还有电视,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电视解闷。
宋崇良拉着王庆堂的手,让他坐在床上,关心地询问:“你最近怎么样?工作忙吗?天冷了要多注意身体,我在这挺好的,不用惦记我。”王庆堂说,宋崇良住进敬老院后,经常借工作人员的手机给他打电话,很关心他。
“我在这挺好的,吃得好住得好,天天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天天都有肉吃,每周还能吃水饺,我以前在家一年也捞不着吃顿水饺。”宋崇良说,敬老院里还有很多同伴,大家一起晒太阳、聊天,工作人员对他们照顾得非常细心,在这里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宋崇良对记者说,要不是王庆堂帮忙,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过上现在的好生活。“小王对我很好,他就是俺的大恩人,俺这辈子都忘不了他的恩情。”宋崇良说。
镜头二
“26年了,俺终于有了诸城户口,这多亏了俺们社区的孙万红书记,俺真是很感激。”11月20日,记者在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见到了50岁的李桂荣。1987年,李桂荣结婚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理户口,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就在李桂荣失望时,社区的一张小小畅通卡帮了他大忙,他将困难用短信的方式发给了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在孙万红的帮助下,困扰他26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李桂荣有了诸城市户口。
社区联系卡帮忙,村民户口终于落下了
没有身份证让他抬不起头
20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看到,宣传栏上贴着一张畅通联系卡,该卡的正面印有十里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的联系电话和照片,背面写着:“您有困难请发短信,您有建议请发短信,您有诉求请发短信……"
50岁的十里社区居民李桂荣早早地等候在为民服务中心大厅内,他手拿户口本和二代身份证,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并说:“我终于是有身份证的人了,看着户口本上我的名字,我打心底里高兴。”
李桂荣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日照市五莲县,1987年结婚后,由于种种原因,户口一直没有迁到诸城。“我家户口本上一直就只有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以前看见户口本我就难受,出门也不爱和别人打招呼,觉得自己连户口都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李桂荣说。
社区干部帮忙当天落下户
去年,李桂荣犯了痔疮,需要到医院做手术。但由于没有二代身份证无法办理住院,也无法享受新农合报销政策,这让李桂荣非常失望。回到家后,李桂荣接到了社区发给他的畅通联系卡,上面写着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的名字和联系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有困难可以直接给孙万红书记发短信寻求帮助。
“看到畅通联系卡后,我就感觉到自己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李桂荣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孙万红发了个短信,说明了自己的困难。令他没想到的是,孙书记接着就给他回了短信,并说自己正在外地学习,他可以拿着妻子的户口本、房产证、结婚证找村负责人核实情况,并让村里开证明,然后到密州路派出所办理户口。
“当天户口就办好了,第二天我又办理了新农合和二代身份证。”李桂荣说,拿到二代身份证和新农合证后,他接着到医院做了痔疮手术,原本约3000元的手术费,报销后他自己只花了600元。
“从我给孙书记发短信到办理好户口,过程非常顺利,孙书记没抽俺一根烟,就把事给俺办好了,书记帮了俺大忙,俺真是心存感激。”李桂荣说,如今他有了诸城户口,出门不用再低着头走路了,而且他还考了驾驶证,终于能开车出门了。
镜头三
诸城市枳沟镇东枳沟社区赵庄村村民多种植苹果,每年10月份正值苹果丰收期。往年村民们都会提前接到不少订单,但今年销售情况却不好。东枳沟社区党委委员庞瑞庭是赵庄村的联户干部,联系着村里29户村民。他在定期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帮村民联系客户。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村民就卖出了1200吨苹果,约占全村苹果数量的三分之一。11月20日,记者来到赵庄村南侧的苹果园得知,该村苹果已经全部销售完,价格比往年还要高。
村民苹果卖不出去,联户干部网上联系来客户
苹果积压愁坏了村民
20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诸城市枳沟镇东枳沟社区赵庄村南侧的一处苹果园看到,园里的苹果已被摘光了,每棵苹果树下都有一个挖好的追肥坑。38岁的村民王学章正在给果树进行冬季追肥。他告诉记者,他种植苹果树较晚,才种了七八年。往年到了苹果丰收时节,村民都会接到一些大订单,苹果根本不愁销路。但今年订单没了,眼看着苹果熟透了,村民们不得不摘下来零售,价格也卖不上去。
“全村有100多户种苹果的,每年的苹果产量都在3500多吨,如果这些苹果都指望着赶集零卖,那就麻烦了。”王学章说,苹果的成熟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天气暖和的时候苹果还能堆在果园里,天气冷了就会把苹果冻坏了。眼看着自家的苹果卖不出去,他心里十分着急。
网上发布信息引来客户
今年58岁的东枳沟社区党委委员庞瑞庭是赵庄村的联户干部,他联系着该村29户村民,并定期走访住户。10月份的一天,庞瑞庭到联系户王学章家中走访,了解到村民的苹果卖不出去的情况后,庞瑞庭也十分着急。他先是将情况反映给了东枳沟社区党委书记吴启光,然后托朋友帮忙联系客户来收苹果。但由于收购量有限,根本消化不了全村的苹果。
在吴启光的帮助下,庞瑞庭将赵庄村苹果卖不出去的情况挂到了诸城市农业信息网上。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就陆续有客户来收购苹果。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庞瑞庭联系的29户住户的苹果都卖了出去。其他村民也纷纷找上门希望他能帮着卖苹果。“都是乡里乡亲的,既然他们找到我了,我肯定要帮忙。”庞瑞庭说。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庞瑞庭先后帮村民卖出了1200吨苹果,约占全村苹果数量的三分之一。
“我家的苹果都是庞瑞庭帮着卖出去的,总共卖了6万元。”王学章说,他家的苹果不仅全卖出去了,而且价格也很不错,平均每斤2.2元。苹果是很多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如果卖不出去,村民们就相当于一年没收入,那样全家人的生活都没有保障。“能把今年的苹果卖出去,村民能过个安稳年了。”王学章说。
社区服务“无缝隙全覆盖”
吴启光告诉记者,庞瑞庭曾专门学习过种植技术,对苹果种植很有研究,还经常指导赵庄村村民,一遍遍地从不厌烦。每年到了苹果打药、施肥期,他还会联系厂家,组织村民一起订购,不仅给村民提供了方便,还节省了开支。
“庞瑞庭还很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吴启光说,赵庄村村民孙凤楼今年90岁,是个孤寡老人,家里的房子十分破旧,冬天进风,夏天漏雨。庞瑞庭将情况反映到东枳沟社区,并帮老人申请了维修资金。他还自己带着几名村民,帮老人维修了房子。
吴启光向记者介绍,东枳沟社区共有6个自然村,39名联户干部,每个联户干部平均联系30户,住户有困难或碰到邻里纠纷时都可以找联户干部。“联户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反映到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派人协助联户干部处理,这样就做到了为民服务‘无缝隙,全覆盖’。”吴启光说。A4-A5版文/图本报记者肖良华张振民刘燕魏慧敏
新闻推荐
无论严冬酷暑,在我们生活的社区里总有些忙碌的身影:清理楼道卫生、节日中挨家挨户地探访、组织多彩的活动……他们是辛勤奋斗在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他们是百姓的贴心人。近日,我们走进诸城...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