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映勤(天津)
久居濒临渤海的津门,却不知道距离我们很近的山东北部有一块渤海革命老区。来到滨州,处处可见的红色文化元素,让我切身感受到华北平原上这块富有传统的土地发生过的感人故事。
渤海老区以山东滨州为中心,西靠津浦铁路,南接胶济铁路,东临渤海,北近津南,高峰时占地5.4万平方公里,下辖40多个县市,人口1114万。
老区坐落鲁北,毗邻津冀,革命传统由来已久。滨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1924年,中共早期领导人、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先后来到这里考察,发动群众,宣传思想,点燃火种,发展组织。1924年7月,淄博矿区成立了第一个以产业工人为核心的中共党支部,同年9月,寿光、广饶县边界诞生了第一个山东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中共寿广支部。其后,党组织在滨州遍地开花,工农运动迅猛展开。两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共在这里的影响逐渐扩大,在群众中的声望日益提高,红色的种子深深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抗日战争爆发后,滨州周边先后建立了清河区、冀鲁边区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日,巩固发展武装。1944年初,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便于两区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党组织将原有的清河区、冀鲁边区合并成立渤海区,在此形成了一块相对稳定持久的后方基地。渤海老区作为当年特殊的战略行政区,自1944年1月设立,至1950年5月撤销,建制存在只有6年多,算上清河、冀鲁两个边区的历史也不过短短的13年,但却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彪炳史册,光照后人。
70多年后的今天,滨州改天换地,面貌一新,人们在发展经济、改变民生的同时,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将红色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如今的滨州,革命老区的历史遗迹遍布城乡,保留的、新建的纪念馆、博物馆、碑塔、墓园等等35处,用大量的实物、建筑、图片、文字、影像告诉人们这里发生的一切。
两天里,我参观的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看着展览、听着讲解,仿佛时光穿越,把我带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在杨柳雪教育基地、在老区机关旧址、在陈户烈士纪念园、在高渡历史纪念馆……雕塑、图片、文字、实物,再现着无数次战役、无数次场景、无数个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它们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老区的发展沿革、老区的重要贡献、老区可歌可泣的人与事,无不让我感动、震撼。
在滨州这些红色革命遗存中,我发现几乎每一处都建有一处烈士纪念碑、纪念墙、纪念塔,这一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老区纪念馆里建有一座烈士英名录碑廊,整洁干净,肃穆庄严,长长的廊道蔓延,共有162米,中间竖有四块大理石石碑,上面雕刻着能收集到的烈士姓名,他们的生殁年月、所属籍贯及身份。
站在纪念碑前,我陷入深思,馆里陈列的、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那些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固然可亲可敬,但这里记载的每一个名字同样光彩照人。石碑上雕刻着这些普通的百姓、战士,与那些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那些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相比,默默无闻,籍籍无名,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同样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他们将生命交给了这块土地,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乐章。
站在纪念碑前,我特意观察了一下,看到有许多平凡的群众、民工,年龄不等,性别不同,他们与那些营团级干部、与那些战斗英雄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接受后人的瞻仰、缅怀。造碑者不以身份地位排序,平等地将每一个付出生命的烈士名字一一镌刻,这体现了后人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看着纪念碑上这些数不清的名字,你就会感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人民不是名义,不是口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英雄不光是那些指挥若定的干部,不光是那些奋不顾身的战士,也是那些芸芸众生的普通群众,那些肩扛担挑小车推支援前线的民工,那些送子参军、纳粮献物的百姓,正是他们团结合作、勇敢付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才击败了日本侵略者,最终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平凡孕育伟大,官兵来自群众,站在碑前,我对这些话有了更深的感悟。
渤海老区地处鲁东平原,相对来说,这里物阜民丰,人口密集,是山东临近津冀最稳定的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报名参军的战士多达17.2万人,接纳过东渡黄河疏散于此的群众40万人以上,在历次重大战役中输送的物资更是不计其数。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面就有大量的渤海老区的朴实百姓,他们送粮食、送衣物、送弹药、抬伤员……自愿自苦,倾尽所有,养育了无以数计的子弟兵,铺就了通往新中国的基石。当年,这里的百姓流行这样一句话:“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全力支持前线。”正是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无畏牺牲,才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站在纪念碑前,密密麻麻的名字遍布其上,仅在老区纪念馆的烈士英名录碑廊,就刻有牺牲烈士的名字55308人。收集姓名、刻碑建墓,告慰先烈,是一个浩大繁琐的工程,也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人民群众以血的代价改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他们不分职级高低,不分职业身份,全部被刻上石碑,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站在纪念碑前,我在想,青史留名固然可敬,他们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但我们不应忘记,在他们身后,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烈士,滨州人民同样为他们立碑纪念。这些烈士浴血奋战,生前流尽最后一滴血,死后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他们同样是值得尊重景仰的英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滨州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这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纪念碑就是明证,他们的光耀如一把火炬,烛照千秋,激励后人。
新闻推荐
刷卡乘公交车 不必再找健康码 寿光实现“卡码融合”数据互联互通,格外受老年人欢迎
开栏语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所谓幸福感,有时更多源于发自内心的小满足,源...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