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侯家村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和附近村庄明显不同:大小街道整洁宽敞,家家户户二层带院小楼,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侯家村在东昌府区西南角,与莘县河店镇搭界,距城区较远。然而,正是这样一个1000多人的偏远小村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在了前头。侯家村的崛起和18年前的100座大棚有直接关系。
2003年,侯新林当选侯家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他就相中了大棚蔬菜产业。“我提前去寿光学习了好几趟,认为这个产业绝对行。”侯新林说。起初,村民大多不认大棚蔬菜产业,没有信心。“当时我们就动员每户出个代表,一块去寿光学习,那年一次就去了100多人。”
从寿光回来,很多村民开了眼界,也动了心,当年侯家村就建起100座冬暖式蔬菜大棚。“当时大棚占地小,一个大棚的成本才5000元。为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形成规模产业,村里还贷款为每个大棚补贴2500元,等于村民个人建一个大棚只需拿2500元就行。”侯新林说,“当年就有90多户村民跟着建了大棚,我自己建了6个。”
为确保蔬菜丰收,侯新林还专门从寿光请了两个技术员。“大棚建好了,没技术肯定不行,村里就按4000元/月的工资请了刘金路等技术人员,为期一年。”侯新林说。当年,技术员一个月的工资就几乎相当于新建一座大棚,但他觉得很值,还专门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给技术员住。
第二年,侯家村村民的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突飞猛进,村里的大棚蔬菜也喜获丰收。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扩建大棚,原先没有参与的村民也踊跃加入。很快,侯家村的蔬菜大棚发展到五六百亩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2007年,经过统一设计规划,侯家村开建新村。“当年建了184栋二层带院小楼,可把周边村庄的村民羡慕坏了。”侯新林说。统一建了二层小楼,村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而且还复垦了136亩土地。当年,侯家村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从种植、管理到销售的大棚蔬菜产业已现雏形。
如今,侯家村有600多亩果蔬大棚、600多亩大蒜和洋葱,形成了一个品类多样、链条较长的果蔬产业链。随着村庄产业走向成熟,村集体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村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和后来建的恒温库都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能为集体增收八九万元。”侯新林说。今年村里还准备建一座烘干房,烘干洋葱、香菜、大葱等果蔬,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看到在家就能挣大钱,不少外出工作的村民纷纷回村。今年40岁的村民侯金辉原先一直在外地开饭店,2017年,他关了饭店回村种大棚。“建了两座大棚,一年稳稳当当落下十来万块钱,比干小饭店好多了。”侯金辉说。
“我们村除了上学和做大生意留在外边的,很少有出去打工的,因为在家比在外面挣得还多。村里几乎每家都有轿车,很多村民还在城里买了房。”侯新林说。近几年,村里陆续回来种棚的45岁以下年轻人有100多人。侯新林35岁的大儿子侯俊库就在村里有5座蔬菜大棚,忙的时候还经常雇人帮忙。
现在,侯家村超过2/3的村民都有大棚,蔬菜大棚成了村民最核心的资产,甚至成了不少家庭传后的家产。“我只留了两个大棚自己种,剩下的全给家里孩子了。”侯新林说。
新闻推荐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欣刘怀英“最近是夏季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刻,一周基本就一天在家,其余时间都在外出指导。”5月9日...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