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李万庆家,在他家的桌子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4个账本,上面记录着他回乡种植蔬菜大棚后的每笔交易。这些不起眼的账本记录了菜农收入的变化,也反映出了农业的发展变化。2月20日,记者听李万庆讲述了他和这些账本的故事。
□文/图潍报全媒体记者刘燕
卖完五彩椒回家先记账
2月20日,天刚放亮,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李万庆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到了自家蔬菜大棚里。提前一天找好的工人已经开始采摘五彩椒,他将一袋袋装好的五彩椒运到车上。
早上7时许,当天的五彩椒采摘完毕,李万庆将五彩椒拉到合作社过磅。当天的价格为每公斤10.4元,李万庆卖了5803.2元。卖完后,李万庆回到家里,习惯性地拿出账本开始记账,将当天的收入和支出详细地记录下来。
翻看李万庆的账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他每天的收入、支出、结余等。2月18日,五彩椒的价格为每公斤10元,卖了1150公斤,收入11500元。“今年我是从1月10日开始记账的,现在的五彩椒不是每天都卖,每卖一笔我就记录一笔,这样账目清晰。”李万庆说,像这样的账本,他有4个,记录着他2015年开始种植蔬菜大棚以来的每一笔交易。
除了平时的收入外,李万庆还详细地记录着这几年每项数额较大的支出。2016年建大棚、日常管理等共支出八十余万元,2019年扩大种植规模,新建高标准大棚,支出130万元。哪一年建了哪个大棚,支出多少钱,收入多少钱,账本上记录得十分清楚。“前几年主要是投资建大棚,不过原来的大棚也有收益,而且收益还不错。”李万庆的账本也记下了这几年的纯收入。
闯荡四五年决定返乡
今年33岁的李万庆大学毕业后干过汽修、做过技术工人,在城里闯荡了四五年,想干出一番成就。刚参加工作的他没啥经济压力,每个月的收入足够自己开销。结婚后,开销多了起来,一年下来攒不下钱,甚至还不如在老家种大棚的父母赚得多。2013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农村种植蔬菜大棚。
回老家后的李万庆有些茫然,自己一没种植技术二没种植经验,无从下手。但既然决定了回老家发展,就不能轻言放弃。他先帮着父母种植家里的蔬菜大棚,学习种植技术,积攒种植经验,虚心向老菜农请教,定时参加菜农技术培训,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有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后,他想自立门户。
2015年,李万庆决定建设新一代大棚。刚刚起步的他手里没有资金,便到银行贷款20万元,建起了一个长210米的蔬菜大棚,当年就种上了五彩椒。经过细心管理,五彩椒长势很好,卖出了好价钱,当年就挣了15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又投资六十多万元,建了一个长370米的大棚。
连续两年的高投资,让李万庆欠下了不少外债。为了尽快还清外债,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棚里。幸运的是,连续3年,五彩椒的价格都比较高,每年纯收入三十余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积蓄。2019年,他又投资建了两个长260米的大棚,年纯收入超过60万元。“建一个蔬菜大棚投资大,收益也高,而且是一次投资多次收益,不愁钱赚不回来。”李万庆说。
和伙伴制定“两年计划”
看到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李万庆感到十分欣慰。“去年卖了一个长210米的蔬菜大棚,年纯收入还达到了50万元,是以前在外面打工赚的10倍。”李万庆说,虽然种植蔬菜大棚很辛苦,种苗费、农药化肥等成本高,但是一年的收入比在城里上班多。
李万庆说,在城里上班,每天朝九晚五,有时还需要加班,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而在家种蔬菜,上午干完一天的活,下午就可以好好休息。“上午卖完菜,给大棚放风,下午几乎没事了。”李万庆说,以前大棚都是人工放风,费时又费力,而现在他的大棚采用智能放风,通过手机软件操控。浇水也引进了滴灌的节水设备,不仅灌溉效果好还能节水。省时省力,管理起来十分方便,也提高了种植效率。
李万庆刚回乡种大棚时,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工作,很少有人回家发展。这两年,在李万庆的影响下,东斟灌村回乡种大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管理好自己蔬菜大棚的同时,李万庆不忘创新和发展。他看到回村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便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投资建设蔬菜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年轻人的意识超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并且熟悉高科技,在种植和管理蔬菜方面上手快。”李万庆说。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和村子里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制定了一个“两年计划”,一起投资建设蔬菜基地、家庭农场,进一步扩大寿光蔬菜的知名度,打响东斟灌村蔬菜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利用高科技种出来的寿光蔬菜。“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筹备中,预计今年就能开始实施这个计划。”李万庆说。
新闻推荐
2月17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当天,记者走访城区的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发现,春节过后,蔬菜价格不降反升,依旧持续高...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