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领头雁”、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旅融合、借力高新技术……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从区镇到村庄,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方用力,多措并举,奏响了一支嘹亮动听的乡村振兴曲。
这里剪取今年的几个片段,展现当地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新做法、新成果。
“头雁”领飞产业兴
“俺家的土地全都流转出去了。村里的韭菜地里一年到头都有活,俺在这里干活,能挣钱还锻炼身体,挺好的!”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于集镇牛王村,56岁的村民孙文科在地里给韭菜盖草。说到如今的生活,他腼腆地笑了,“这多亏了我们村主任陈广海!”
提及陈广海,村里的老百姓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一名好干部、好“老师”。之所以称呼他为“老师”,是因为他经常给村里的韭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解决韭菜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2019年3月,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举办了全区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邀请寿光市韭菜协会会长李万民作了关于韭菜产业发展的专题讲座。培训之后,陈广海便与韭菜结了缘。
“听了韭菜产业发展讲座,觉得种植韭菜投资小、收益大,1次种植,5年收益,是个增收致富的好项目。”陈广海说,当时他就心动了,有了种植韭菜的想法,便记住了李万民的电话号码。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成效。陈广海主动与李万民联系,并自费到寿光韭菜种植基地实地考察。考察回来后,他将考察情况向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介绍,大家一合计,决定派代表去寿光韭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学习。
这次,除了考察学习,陈广海还自掏腰包购买了144公斤韭菜种子。“虽然参观完种植基地,村民代表们也觉得发展韭菜种植很好,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对种植韭菜信心不足,处于观望的状态。”陈广海说。
为了增强村民们的信心,他拿出自家的4万多元积蓄,在村里流转了45亩土地,带头示范种起了韭菜。
韭菜成熟后,没有销路成为陈广海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由于韭菜第一茬成熟后,需要养根,不用收割,陈广海便带了一部分韭菜,找到了城区一家超市的负责人。通过现场交流与查看,陈广海的绿色韭菜获得了超市的认可,订单随之而来。为了保证及时供货,陈广海自己开车,每天下午6点准时出发,将韭菜送进超市,回到家都到晚上11点了。
“去年行情好的时候,每公斤韭菜卖到7元,不但回了本钱,还赚了不少钱。”陈广海说,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韭菜价格还可以,每公斤3.2元,仅端午节期间就销售了3500公斤。种植韭菜的高效益,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人找陈广海请教种植技术,参与到韭菜种植中来。
陈广海对于韭菜种植技术毫不吝啬,倾囊相授。此外,他还为村民们提供就业岗位,安排孙文科和其他几名村民在韭菜田里务工。“平时在田里除草、浇水,韭菜成熟时收割并包装入箱,一天能赚60元。”孙文科说。
牛王村发展韭菜种植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开,吸引了邻近村庄的村民前来学习。如今,韭菜种植已经成为牛王村与周边村群众增收的好项目。
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有关部门培养了不少像陈广海这样的村级“领头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句俗话,形象地说明了村级“领头雁”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加强对农村产业能手、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的培养,常态化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培训打破单纯“说教”模式,探索“理论+实践”新模式,以案例分析、工作汇报、经验分享等形式互动交流,帮助村“两委”干部全面开拓视野、借鉴先进经验、启迪工作思维,激励他们带头干事创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特色种植助增收
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湖西街道齐南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村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推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齐南村北边,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依次排列。初秋时节,走进温室大棚,只见葡萄、草莓、樱桃、油桃等果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人们正忙着架设钢丝、修剪枝叶、挖沟、浇水……
村民邓迎宾说,他在这里已经干了4个多月了,栽草莓、架葡萄,这些都是邓书记教给的技术。他还说,在这里干活不光学到了技术,按时领工资,工作还顺心。
齐南村是湖西街道人口第二大村,有近400户,约1300人。这位“邓书记”,名叫邓坤合,是齐南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8岁。他任职十多年来,为村里的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可谓是操碎了心,连续多年被评为湖西街道优秀党支部书记和湖西街道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在村里,提起他,无论干部群众没有不夸的。
为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多年来邓坤合东奔西走,学习先进的致富经验。2019年,他整合资源,投资136万元,在村北昌润南路以西,新南环以北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蔬菜瓜果试验田。
试验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占30%的股份,农户占70%的股份,由全体村民公开竞标承包,村党支部提供技术和服务指导。试验田给村民们带来了就业机会,不少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已经建成8座大棚,预计3-5年完成100座高标准大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邓坤合说,计划打造一处集餐饮、休闲娱乐、果蔬采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届时,这里将成为市民“旅游+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进入一座温室大棚,郁郁葱葱的草莓苗顿时映入眼帘。邓坤合说,他在20多年前就栽培过草莓,去年还专门到威海、青岛等地学习了大棚种植技术。功课做好了,他决定带着大家伙儿一块干。他还请来技术员,从育苗、移栽到施肥,为村民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有时候他自己也会分享一些种植小窍门。
现在这些大棚里主要培育牛奶草莓,口感极佳,今年12月就可以采摘。除了采摘,邓坤合还联系了几家大型商超,开拓销路,预计每座草莓大棚每年的收益在15万元左右。
从建设大棚伊始,邓坤合就采取入股的方式,村民5万元一股,大棚有收益了,按比例分红。邓坤合希望能通过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的方式,让大家共同致富。
葡萄大棚内,村民郑书英一边拿着剪刀修剪葡萄枝杈,一边说,要不是村里建了大棚,她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打工挣钱。这里离家近,早上来上班,下午干完活就回家,很方便。村民李光明正在将葡萄枝杈固定到支架上,手法熟练。他说,自己以前没种过大棚,一开始还犯难,邓书记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剪枝、怎么架钢丝,还有技术员现场指导,现在他干起这些活来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谈起今后的发展,邓坤合说,齐南村计划大力发展采摘游,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夯实产业致富基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宜居乡村。
他说,产业可以给村民带来收益。希望政府今后多提供一些扶持政策,村里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接好产销,做大做强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齐南村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得到了湖西街道党工委的支持和指导。湖西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及时与村“两委”沟通交流项目方案,协助项目落地。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试验田里,未来将会有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出现在人们眼前,蔬菜瓜果长势茂盛、碧绿葱翠,辛勤劳作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特色温室大棚种植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齐南村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让农村变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旅融合添动能
9月19日,天高气爽。位于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辛十李村的鑫发采摘园内瓜果飘香。
清脆香甜的江北赛梨正值采摘期,黄澄澄的梨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大家或细细品尝,或在采摘园里畅游,尽情体验着采摘带来的无穷乐趣。
“今天爸爸休假了,带着我和妹妹来玩。我们发现这里的梨长得又大又好看,便摘了几个。”小学生苏启航正与妹妹感受采摘带来的喜悦。
采摘园内种植了60亩江北赛梨、50亩富士苹果,另外还有油桃、葡萄、冬枣、花生、地瓜、青豆等农作物。园区内各种果树树龄均在6年以上,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保障。
苏启航的父亲说,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优质农产品认证产品的推介,就带着家人来了,“这里的水果都是官方的认证产品,吃着放心。”
管理采摘园的是一家从事无公害果蔬种植销售的专业化农业合作社——鑫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成立以来,鑫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陆续吸纳了30余名村民到采摘园工作。
“我每天的工资在60元左右。”村民李向军在采摘园工作两年多了,每天的工作就是采摘水果、割草、修剪树枝等,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合作社带动了村民们增收,同时为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这些年,辛十李村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元业态,带动村民们就地就业,昔日的落后村如今成为省级文明村,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每年10月份前后,采摘园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江北赛梨采摘节,届时,所有进园游客均可免费品尝。”辛十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济说,以前,村里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村里的道路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如今,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通村道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还有公交车直通村中,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方便了游客前来采摘旅游。
“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江北赛梨。它生长期长,比普通梨的生长期长45天;个头大,单果平均重约500克;储存期也很长,常温下能达到150天左右,采摘之后放到春节都没问题。”合作社负责人姜子彬介绍,由于江北赛梨品质优良,受到了百大超市和振华超市的青睐,两个超市相继与合作社签订了购货协议。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不少农产品滞销。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创新方式方法,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做好优质农产品认定工作,帮助合作社联系拓宽销路,解决了合作社销售难题。“最近几天,我们销售了近2万元。”姜子彬说,除此之外,采摘园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到园内采摘的人逐渐增多。
休闲农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气集聚和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不断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集观赏、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乡村“采摘游”带动村民增收,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为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让休闲农业“点燃”田野新希望,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动生态治理工作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旅游等工作融合发展,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借力5G加速跑
秋季,正值草莓种植期。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李海务街道谭庄村金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草莓已移栽完毕。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批草莓种苗将在5G设备的细心呵护下成长。
“你看,现在棚内气温为20.4摄氏度,空气湿度为57.2%,土壤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也一目了然。”10月15日,合作社技术员谭迎雪拿着手机展示。
由京东智联云搭建的这种5G智慧大棚种植系统,发挥5G网络优势,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棚内的多个5G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棚内的种植数据、棚内影像并回传,大棚管理人员只需打开手机App,便可随时掌握各项参数。
自2019年京东云(聊城)数字经济项目落户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以来,一系列“互联网+现代农业”合作项目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推动了传统农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京东云(聊城)数字经济项目是京东集团在山东省布局的唯一一个农业云服务平台项目。目前,我们已经把5G技术应用到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上了。”京东智联云的工作人员说。
“以前,按照常规,我们需要一项项地完成大棚内的光照、灌溉、通风等调节,9个草莓种植大棚要花1至2个小时。现在通过5G远程监控技术,在家就可以看到棚内的情况,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灌溉等问题。”合作社负责人谭学兵介绍,农作物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需要“晒太阳”,种植户全部了然于胸,并且可以第一时间在手机上进行操作,调整数据。
种植数据在回传的同时,也在云端实现综合处理,根据实时回传数据,后台结合日照情况、气温、湿度等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预警,指导种植户合理管理大棚,提高生产效率。
过去,合作社一个种植季要招募好几批工人,每逢酷暑,大棚里潮湿闷热,劳动强度高,很难招到临时工。现在,最新的通信科技运用到了农业领域,传感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种植环境及农作物远程监测,全自动实时采集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含水率等重要信息。此外,种植户打开“智能农场物联网管理平台”,可以在“产品溯源”选项中扫描二维码,农产品成长档案、市场反馈、质检报告一目了然。“京东区块链防伪溯源平台让农产品有了安全可追溯的身份信息,老百姓买着也放心。”谭学兵说。
“我们计划进一步启动农作物5G虫害监控试点,结合AI和5G技术,通过视频对农作物遭受的虫害进行智能分析,制定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谈及项目未来的发展,京东智联云工作人员表示。
今年以来,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围绕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把新技术、新标准应用到传统农业中,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推动农业智能化、科技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李政哲陆凯新张恒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刘杰通讯员桑爱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面对时...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