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强
3000多年前,安东卫叫纪障,先属纪国,后归莒国。
“纪”,周国名,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姜姓,子爵国,立国具体年月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肯定,纪人祖先很有眼光,在周武王与商纣王争天下时,把“宝”押在周武王身上,所以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后,长长的“封神榜”上也给纪人留了一行,封炎帝子孙中的一支于纪,初建都鄣地,也作障,史学家均认为其故址在今安东卫(一说在岚山区虎山镇稍坡村西岭)。
纪国与莱、杞、齐、莒、向等国先后为邻,虽不及齐国那样声名显赫,但以渔盐之利与各国设关互市,开经商先河,遂成东方列国中的强国。后来纪迁都寿光,即今现在寿光市西南30里左右的纪台村。鄣邑仍属纪,足见其疆域之大。
相关记载,史籍中俯首皆是。
元代于钦的《齐乘》说:纪城,在寿光南三十里,即剧城也。
《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下记:周莒纪障邑……今安东故卫城。
《春秋左传注》云:纪障者,本纪国之障邑也。
从史料看,纪、齐虽是同一个祖宗的手足兄弟,可后来相处的还不如外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有这样一笔血账:周夷王时,因为纪侯背地里向夷王告姜子牙的玄孙齐君不辰的黑状,周夷王就把不辰给“烹”(上锅煮)了,尽管不辰确实荒淫废政,但齐人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为牢记这君父之仇,就给不辰谥号“哀公”,两国从此成世仇。
后来,纪君实在受不了齐一而再、再而三的复仇,托关系把闺女嫁给周天子,但此时已进春秋,周天子还得看“春秋五霸”的脸色,自然也就顾不了纪君这个“国丈”了。
公元前690年,纪终被齐所灭。
此后,齐、莒间又为纪障城大动干戈,纪障城时而入莒,时而归齐。
《春秋·左传》记:(鲁昭公十九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障,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人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14日)齐师入纪。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公元前523年,齐国派兵攻打莒国,莒君共公庚舆逃到了纪障,齐将田书(子占)尾追而至。因莒君滥杀无辜,民怨沸腾,这时纪障城内有一早年丈夫无端被莒君杀了的老妇,夜间从城墙放下绳子,让齐军拽之入城,城破,莒共公仓惶而逃。
有感于同类现象,2500多年后,有位小个子俄罗斯伟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曾这样提醒人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重修莒志》上这样写着:共公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
这就是说每铸成一把剑,莒共公就得用几个大活人的脑袋来试试快不快。
佛家讲因果报应,莒共公落到众判亲离地步,是咎由自取。
不过,莒共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更在于他与安东卫一起,无意中成就了一个名门、一家学说、一部“兵学圣典”。
此役,率军伐莒、攻破纪障城的是齐大夫田书。
田书,字子占,正因这次赶跑了莒共公的战功,而被齐景公允许自立门户,赐姓为“孙”。“食采”,也就是收“三提五统”的地方在乐安,即现在的惠民。所以,后来有的史书中也就称之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冯,字起宗,做过齐国的卿。
孙冯的儿子叫孙武,就是被日本人称之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尾川敬二)”,英国人认可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约翰·柯林思)”的孙武,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孙子兵法》,很短,总共不过5913个字。此,有1972年从临沂银雀山汉墓挖出来已烂得差不多的200多块竹简做证。
新闻推荐
700多人的村子,光大棚就建了710多个。在有“鲁西小寿光”之称的聊城茌平区耿店村,村民靠着种大棚,人均年收入3.5万元...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