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济南6月17日讯(记者石鹏志)两年来,山东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取得积极进展。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产业振兴:
农业龙头企业达9600多家
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介绍,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山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5548.5万亩,获国务院2019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激励奖励(全国5个省份获奖励)。201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71.4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77.2万吨,居全国首位。“烟台苹果”“寿光蔬菜”获批创建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达到8个、省级52个,农业产业强镇59个。
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890.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2.3%。山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为国家整省试点,共清查集体资产5836.34亿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达到1.46亿亩次。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出全国5个多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600多家,家庭农场7.3万家,农民合作社21万家。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长9.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
组织振兴: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9758家
山东省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于富华介绍,山东省集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全面摸排、综合施治,目前94.4%的村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年底前可全部完成整顿。
于富华介绍,全省还部署开展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村干部。在继续加大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的同时,又部署开展了农村在外优秀人才回引活动,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对接有回乡意愿人员1800多名,已成功引进370多人回村任职或创业。
通过实施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山东省将基本消除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10万元以上村达到30%以上。
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创新推出专属金融扶持业务“强村贷”,目前全省已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9758家。
2019年,山东培训高素质农民3.5万人,为137万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须
达到95%以上村民同意率
目前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养老、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仍客观制约着山东省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补上这些短板,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在一些村庄‘小、散、远’问题突出的地区,在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群众主体、依法依规、稳妥有序’的前提下,适当布局建设一部分农村社区是必要的。”李希信表示。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琥介绍,2019年,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山东完成县域四类村庄分类工作:集聚提升类主要是现有规模大的中心村;城郊融合类主要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特色保护类主要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搬迁撤并类主要是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看不准的村庄,暂不做分类。
李琥表示,规划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特别是在拆迁补偿、安置区选址、安置住宅户型等关键环节,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尊重民意,落实民意。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农民群众说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实施,不搞强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个别项目论证不充分、政策宣讲不到位、工作作风不细致、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对工作中产生的偏差和问题,山东省将及时纠正,坚决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把好事办好。
文化振兴:
181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乡村文化也焕发出新气象。山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2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181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2019年全省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83.77%。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6%,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树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山东省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全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6个、实践所1749个、实践站4.7万余个。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省设立乡村儒学讲堂2.2万个。
除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山东省还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培育了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专业乡、专业村。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1个,带动23万人就业。
新闻推荐
◎马廷刚曾有妙手偶得,想到“一棵菜”改变一座城。是的,“一棵菜”影响了寿光、改变了寿光、塑造了寿光、成就了...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