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国胜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黄艳凤
5月,芒种刚过,弥河两岸,地里的小麦泛黄待收,乡间弥漫着收获前的静谧。与此相对的,是遍布全市各条水系的水利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昼夜不歇,寿光正在对全市的河流实施一场水利大会战。
纪台镇,寿光的最南端。弥河、丹河、尧河从这里穿过。2018年、2019年两次水患的重灾区。全镇七万五千亩农田,其中蔬菜大棚占了5万亩以上。
“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非常特别,地下32至38米左右有一层石板层,地表水无法下渗。同时,来自青州和昌乐山区的两股地下潜流也因地势汇聚到这里,这就造成丰雨必涝,历史上一直属于易涝区。”寿光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郭振江说。
纪台镇往北往东,尧河在寿尧路南侧自南向北再向东,直角拐弯汇入丹河。新修的跨河桥正在施工,纪台镇王辛村的村民王洪春每天上下棚都会在现场停留一会儿,看看施工进度。王洪春的两个大棚,就在河道西边500米的地方。“我们的蔬菜大棚用不到这尧河的水。但雨季来的时候,如果这条河的水涨上来,我家的大棚很快也就进水了。”王洪春说。
郭振江介绍,纪台镇的大棚,属于冬暖式大棚,为了利于保暖又方便建设,多数采用下挖式,就地取土筑墙,这也导致每个蔬菜大棚本身都是一个大土坑,容易积水被淹。
对于这样的情况,要不要整体搬迁?寿光市委、市政府曾对此多次进行调研。村民的意愿是,“虽有一涝,仍有九收”,多数年份蔬菜都能够丰收,愿意继续在这里种大棚。
难题交给水利建设。先从畅通大棚间管网开始。村民们主动配合,清理障碍物,拆除因建设大棚导致的阻塞。铺设送水管道,直接将水引走。棚间管网连接到种种支渠,支渠再连接干渠,干渠汇流到河道,河道排水入海。除此之外,针对地上河情况,大量使用强排泵站抽排,仅弥河就固定强排泵站46座,移动泵站21座,保证渠水快速入河。
在丹河一标的指挥部,桌上是整洁有序的签到表格和开工以来会议记录与档案。“这是我的责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包靠段,出了问题是要负责的。”从寿光一机关单位抽调来参加水利会战的郭亮三拿出他的责任书,上面是他和丹河一标总指挥、寿光市政协党组副书记、总工会主席寇振彦的签字。
寿光水利会战以来,实施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从指挥部成员、包靠人员,到施工、监理、检测、代建都落实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书,细化到每个工段、每个重点部位,做到工程质量责任明确、出了问题按情节轻重承担责任。此外,寿光对每项水利工程都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对每项工程、每个标段工段、每个建筑物、每个重点部位都建立一个监督小组,由片区指挥部包靠人员、代建、施工、监理、检测、群众监督员组成责任监督体系,特别是对穿堤管涵、建筑物、险工险段、道口等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部位施工,实行旁站式管理,全程录像、做好记录,把好质量关口。这相当于给每个建筑物和重要部位建立一套质量档案、责任档案。
记者了解到,丹河一标工地的包靠干部,基本上都是老同志和从一把手位置退下来的老局长、老书记,很多人都即将退休。这些天以来,他们都没有休息过,他们的精神提振了整个水利会战大团队。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寿光在全省范围内招聘了25名老水利专家、水利技术精英,并从本市住建系统招聘了16名建筑专家,共同组建起专家工作队,分成5个专家小组和16个片区质量指导员。整个水利会战,11项重点工程总投资67.45亿元,工程施工高峰时日上阵施工人员7900余人,上阵机械2160台套。强大的专家阵容和施工队伍,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截至5月底,水利会战的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填筑、险工护坡、桥梁、分流闸、节制闸、桥涵箱涵、强排泵站等汛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杰通讯员张立柱)身穿红马甲、佩戴口罩,有的负责指挥过往车辆、维持现场秩序,有的忙着运送学生的...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