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寿光 > 正文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来源:潍坊晚报 2019-09-07 09:55   https://www.yybnet.net/

寿光市稻田镇的韩春生行医44年,感叹基层卫生事业的飞跃发展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诊室混用到诊室分开,从药品单一匮乏到日渐丰富……寿光市稻田镇南韩村70岁的韩春生从医44年,见证了潍坊市乡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历程,村里的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如今,他退而不休,继续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挥着余热。

人物小档案

韩春生,男,寿光市稻田镇南韩村人,1949年12月22日出生。

从1975年开始在寿光市稻田镇南韩村卫生室工作,到现在已经44年。因工作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市、省级优秀乡村医生。

村卫生室经三次搬迁

如今各项设施挺齐全

9月6日早上,迎着秋日里的晨光,南韩村卫生室里,三位医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按照分工,为患者看病、开药、打针……三位医生中,年龄最大的韩春生1949年12月22日出生,今年正好70周岁,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已经走过44个春秋。

记者走进卫生室,里面非常宽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面上悬挂着的各项医疗制度和健康宣教知识展板。中间区域是观察室,韩春生正在为一名村民看病。东侧是药房,药柜里摆放着150多种药品,一名医生正在按药方为患者取药。西侧是治疗室和诊断室,床位挺多,里面有多名感冒和腹泻的村民在输液。

对于现在的就医环境,村民们非常满意,头疼感冒的话都可以找医生们治疗。如果患有大病,则要去大医院。韩春生向记者介绍,和附近众多村子一样,南韩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没有卫生室的,村民都是到乡里或公社里的医院看病。直到1965年,村里建起卫生室,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只有三间小屋,条件非常简陋,医疗器械和药品少之又少,也没有床位。

到了1991年,村里将原有的卫生室拆掉,用拆下来的石料和砖头,在村东头盖了4间房子,这是村卫生室的第二次搬迁。到了2017年,村卫生室又进行了一次搬迁,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在我工作的44年里,村卫生室经历了三次搬迁,医疗条件和环境不断提升。”韩春生说。

被生产队推荐当医生

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提及自己的从医之路,韩春生打开了话匣子。上学期间,他学习比较好,可是受当时条件限制,18岁那年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上学。当时村大队看他有学问,而且好学,就让他到生产队当保管,负责管理账目,这一干就是7年。

1975年3月1日,韩春生牢牢记住了这改变他一生的日子。在村生产队的推荐下,他到村卫生室跟着学习医学知识。“当时对医生没什么概念,既然生产队推荐我,就是对我的信任,就要好好干。”韩春生说,当时卫生室里三名医生,他就跟着当学徒,学习给病人抓药、打针,“其实,那时候药品少,村民一般都是肚子疼、头疼、感冒,用什么药,看几次就会了。”

从跟着三位老师学习中,韩春生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初步认识,也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为了当好医生,医治更多的病人,他不放弃每一次学习机会。

采访中,韩春生拿出了两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其中一张比较老旧,上面写着“寿光县办第五期赤医班结业留念”,另一张是“寿光卫校80届毕业生40周年聚会合影”。

韩春生告诉记者,1980年,他被田马乡选派到寿光卫校进修,全乡只有两个名额。“当时学的是中西医全科,也是一次系统的学习机会,学期一年,期间每月还给补助9元钱。”韩春生说。

当时被称“赤脚医生”

晚上常背出诊箱出诊

放下两张照片,韩春生找出一个出诊箱,顶部覆盖着尘土,正面有一个红十字标志,开扣处的铁片已经生锈,但还能打开,里面分为两层,上层有多个托盘,下层空间比较大。原来,这是韩春生当年出诊用的箱子,里面可存放药品和针头、针管。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被村民称为“赤脚医生”。谁家有病人,不是到卫生室里诊断、打针,而是由家人去卫生室里找医生,医生背着出诊箱到病人家里看病。

韩春生告诉记者,“赤脚医生”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也是当时医疗条件差的一个缩影。因为那时候卫生室里没有床位或者很少,病人不能在卫生室里打针,所以只能是医生到病人家里去。“不过那时候的病人一般都是头疼感冒,有大病还是要到大医院。”韩春生说。

当时,韩春生是卫生室最年轻的医生,出诊的次数自然比较多,而且多是晚上出诊。在他印象中,有一个冬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饭骑着自行车,去了8户村民家里看病。“这八名村民都是感冒,那时候主要是打小针,药物则是放在出诊箱里。”韩春生说,冬天感冒的人多,一晚上光去村民家里打针就需要两个小时。

1979年的一天,韩春生背着出诊箱,和村民一起去修寿光的益寿河河道,期间有一名村民突然肚子疼,他赶紧拿出药品,给这名村民吃上。“那时候我们背着出诊箱到处跑,还经常到田间地头看病。”韩春生说。

多次获评优秀乡村医生

退而不休仍然发挥余热

一直到1991年,村卫生室第二次搬迁后,随着床位增加,病人就可以来卫生室打针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赤脚医生’这个名词成了历史,我们的职业有了新的称呼,叫做乡村医生。”韩春生对记者说。

从医44年,韩春生感触最深的是药品种类和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医生们的诊疗理念不断更新,村民们的就医环境不断改善。

韩春生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背着出诊箱出诊,里面装的药品非常少,另外给病人打针用的针头、针管并不是一次性的。“当时用的针管是玻璃的,针头是钢质的,给病人打完针后,就用开水一烫,然后去下一家接着用。”韩春生说,现在都必须使用一次性针管、针头。

南韩村卫生室最初只有五六十种药品,是从附近药材公司采购的。到了1996年,村卫生室改成卫生所,由卫生部门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配备。“从卫生室第二次搬迁,药品的种类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有150多种。”韩春生说,在1996年前,他们都是穿着便装,很难显示出自己的职业。到了1996年,他们有了代表职业的白大褂。

因为工作突出,韩春生多次被评为市、省级优秀乡村医生。身上的白大褂一直穿到2009年,到了退休年龄,他难以割舍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经过返聘,他退而不休,继续为基层医疗事业发挥余热,为村民服务。

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

新闻推荐

城区有书城,村里有图书室,网上可免费借阅 全民一起阅读,寿光满城书香

□石如宽...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