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宽戴玉亮报道在寿光市圣城街道西玉村,一村民在观看古碑,并向记者讲解这块碑的历史。□本报记者石如宽戴玉亮
9月3日,寿光市圣城街道西玉村,在桃林和广场之间的古碑长廊中,村民李永吉正在修复石碑。这些青石碑,有的是从学校院墙上拆下来的,有的是从村内道路上挖下来的,表面多有破损。
“这些残存的碑文内容依旧清晰可辨,碑文皆为楷书,笔法古朴。碑文记录的是碑主的生平,也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文章颇具文采。”李永吉说。
据介绍,有一块石碑的主人为清代南漳县知县李朴。他的五个儿子均中了科举,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五子登科。李朴的长子李轩,贡生,曾任宁武县知县。次子李炎,康熙辛卯科举人,仕至龙安府知府。三子李炳,贡生,未仕。四子李烈,贡生,仕至江苏船政同知。五子李琬,贡生,仕至温州府知府、温处兵备道。
“五子登科,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在过去老百姓的眼中是非常荣耀和风光的事情,也体现了我们当地的学风之浓,及奋发向上、崇尚学问的家风。”李永吉说。
有一块碑文涉及清朝一代清官李封。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纪昀为其撰墓志铭,最后的铭句是“人以官富,公以官贫;贫则贫矣,而秋水无尘”。
挖掘历史文化,就是保留乡愁,而石碑是乡村记忆与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西玉村不少老人喜欢给儿孙们讲当地古人的故事和清代的历史。
“长廊的设立,在于保存古碑,发掘文化,更在于引导村民发扬忠孝民风,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西玉村党支部书记许保全说。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灵魂。挖掘本村历史,寻根问祖,最能获得群众的认同,从而获得乡村发展深沉的力量。”寿光市档案馆研究员葛怀圣说。
今年,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六股路村,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文体活动室”和志愿者中心等,塑造了“寿北古驿、生态氧吧”村庄品牌。
六股路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居寿北盐碱腹地。随历史变革,岁月沧桑,南来者,北往客,形成六条道路。在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该村确立了“寿北古驿”主题。因其整村拥有4000亩的森林,家家户户又有房前屋后植树的习俗,又有了“生态氧吧”的称号。
双王城园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先后建设了六股路村,以及“四水之滨、商周盐乡”李家坞村、“灵秀坞港、霜雪王城”寇家坞村等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如今,洛城街道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再创新、再重塑、再表达,通过深入挖掘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元素,着重建设以“汉风唐韵”为主题的集聚区。
洛城街道寨里村因“唐王东征、安营扎寨”而得名。寨里村今年以“汉风唐韵”为主题,对整个村庄进行了改造,建设了300米的白墙灰瓦大街、一个游园、两处广场。从街头到街尾,分为军事、农业,蔬菜和现代农村等多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寨里村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和村民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我在这条街上住。以前,前边儿就是条苇子沟,垃圾成堆。现在马路绿化了,墙上都是村里的历史,感觉很美。”寨里村村民张连云说。
“通过文化上墙,把传统故事形象化为各种小景,寓教于乐,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现在,整个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变了。”寨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祥说。
洛城街道饮马村是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该村投资150万元,新建了历史游园,还原了“唐王东征·求源饮马”的历史场景。村里还建设了新时代文化实践广场、文明实践大礼堂、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阵地,把村民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种棚能手”“优秀党员”张贴上榜。
“村里不仅有村史馆,还有图书馆、婚宴大厅等,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党员’等评比,带动村民跟着学,民风民俗转变很大。”饮马村两委成员任希连说。
“我们深挖本土乡村历史文化,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留住乡愁,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深厚的文化因素。”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步宪群说。
新闻推荐
本报9月2日讯(记者赵磊)赵某某陪着朋友喝酒,在连喝了17瓶啤酒之后,跑到附近的停车场偷走了一辆越野车。赵某某和朋友一...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