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曾
金巷子是老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北段路东、长百余米的一条小街。它的街名里,蕴藏着潍县陈大观家族老三支陈三奇后人、十二世陈尚志发家致富并以义行传家的故事。八支旗杆底是潍县人给金巷子叫出的别名,其中又蕴藏了陈尚志的后人陈迪聪传承并创新家风的故事。
陈尚志创立金巷子
陈尚志(1623—1756),字素贞,原住北门里。清康熙年间,父亲亮采教私塾谋生,家境十分贫困。正在读书的陈尚志由此感叹:“文人学子单靠读书以求显达,但未必能尽随人愿,这或许成了一座独木桥”。因此,他下决心弃学经商,以养家糊口。
尚志为人敦厚。初习作买卖,曾与人合伙开米店。同业人很吝啬,一天,有到店籴米的,因银子成色略差,尚志有心卖米给籴米人。同业人不依。因当时粮米不时涨价,等籴米人换了银子回来,同业者又与籴米人争米价,尚志再劝之,同业者竟出口不逊惹恼了尚志。他想我不能与这样残忍的人共事,并由此撤资散伙。
后来尚志究竟靠做什么大买卖发家致富的,潍县名人宋书升在为他写的《家传》中没有提及,只是说他:“虽不工心计,然贸易辄盈其息,好像有神灵暗中保佑”。十余年时间就发家致富起来了。
据说,当时潍县城里曾有一名耍无赖的男子,经常在街坊上寻衅闹事,让家乡父老苦不堪言。也曾对尚志家以借贷行敲诈。有一天,无赖酒醉后在街上与陈尚志相遇,还未开口。尚志就对他说:“咱们活在世上为人,可不能恃强不义,我想再资助你点银子,权作你养家户口的本钱,盼望你正儿八经地谋生计。”无赖感激地又从陈家拿了钱,从此改邪归正,再不为害乡里。此虽小事一桩,但它显示了陈尚志为人的胆识与器量。
清乾隆年间,赖光表、郑板桥相继任潍县县令,他们都是喜欢褒奖善行而不妄为虚誉的人。赖光表在任时,倡修学宫、文昌祠,尚志慷慨出赀効力最多,为此,赖光表以“功崇学校”匾额,悬在尚志家大门前。乾隆十三年(1748),郑板桥倡资大修潍县城墙,陈尚志又首先响应,他带头捐修了四十尺。
尚志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子孙们“既要懂得一丝一粟来之不容易,应当处处节俭,又要慷慨义行丝毫不能吝啬。”因此,他的三儿子汝梅,在嘉庆年间与族人商议并出资建立了陈氏家庙;三个孙子中,阳旭修建了北城石楼,阳和修缮了潍阳书院等等。
尚志致富后,曾在他老家城里北门大街东侧,建设了连片高大的住宅,并在宅后疏泉累石,修建了“楫青轩”小花园,以颐养天年。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小街。潍县人因为这里是陈尚志发家致富的金盆宝地,为图吉利,就为这条街道,起名叫“金巷子”,沿袭至今。
陈迪聪与“八支旗杆底”
陈迪聪(1752—1822),字颖思,号鹤亭,陈尚志的曾孙。他秉承先祖遗训,继续以急公好义传家。
迪聪父亲阳舒21岁弃世,他是背生子,因旁无昆仲,遂弃学经商并料理家务。母亲二十三岁守寡,八十六岁辞世。迪聪克进孝道六十年如一日。他的堂兄迪光早早去世,撇下年幼的孩子学群,迪聪对他就像自己亲生一样抚养。而后,学群又早亡故,迪聪又抚养学群的孤儿毓启长大成人。后来,刘鸿翱在为陈迪聪所作的墓志铭中称道他“复翼两世,盖三十年如一日”。
嘉庆十六年(1810),胶东连年歉收,潍县尤甚。迪聪经官府同意,在阖邑绅士中带头捐资施粥设了饭厂数处,并要求长子凤翰、次子凤喈联合他们的同学人士参与经管,以此救活了本县及邻县的百姓无数。
陈迪聪对地方人才的培育也是尽心尽力无力不出。在此仅说他为地方县学争取学员名额的事。据《潍县志稿》记载:“嘉庆十四年,邑人陈迪聪倡首联合同仁李琅等,请于山东学政钱椒、山东巡抚杨志信入奏,得旨各予额二名(指县学廪生名额)归于潍县”。
此事的原委经过是:明清两代都有规定,官办的县学,吃廪缮补助的生员名额为20名。明朝在1387年为防元兵复起,曾在辽东(今大连、瓦房店附近)设置金州、复州二卫,卫籍归属山东。因金、复二卫的家属流寓潍县者甚多,为此也给潍县县学增加了学额四名(每卫入学二名)。清朝入关后,金、复二卫撤销而学额亦即裁去。到嘉庆年间,原来二卫流寓潍县的人丁,前后进学者八十余人,尽占用了潍县的学额。为此,嘉庆十四年(1809),陈迪聪等倡义,集同仁联名请于学宪据实具奏。当时潍县还有不少学者也参与了此事。他们为办成这件事“束装就道,历关山,衝雨雪,入省(济南)赴都(京都),锐意陈请,计三易寒暑”。潍县的学额得到恢复后,邑人为感谢迪聪,将“德光学校”的匾额,悬在了迪聪家的大门上。
陈迪聪在传承祖上急公好义家风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到自己家族在经商致富后,几代人中也不断出现的贪图虚名骄奢浮华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问题,例如他的三叔祖(陈尚志的三子)、陈汝梅(字岭南)病故出殡时大操大办,一次竟花掉了13万7千两银子,导致其后世几乎倾家荡产,由此潍县人给他家起名叫“十三万七”家。再如,从陈尚志到其子、孙、曾孙四代人中,有贡生学历头衔者虽然多达十三人,但他们的名字大多不曾出现在地方志书有关的科考名录中。原来,这些人都是通过花钱捐献得到的例贡生。而陈迪聪为了要求自己的后人,不再重蹈花钱买虚名的前辄,要通过科考以真凭实学取得应得的功名,他改弦更辄,除了聘请名师教诲儿子,每当四方文人学士路过潍县,“必敦请到家,肃具觞豆,流连数日”。在日常,他与潍县许多学识渊博的儒学人士广为结交,其中如:著名理学家韩梦周(1729-1798)、曾在浮烟山麓台书院及潍阳书院讲学的社会名流高守训、嘉庆举人,曾任寿光教谕的刘济川等,都经常是陈迪聪家的座上宾。清闽浙总督刘鸿翱,在为陈迪聪写的墓志铭中回忆其父刘济川、其师韩梦周、高守训与陈迪聪的交往时,有记叙说:”先君(刘济川)落落寡合,素封之家,虽亲串不多往来,独亲密君(陈迪聪)。余师韩理堂先生德行学问为乡党望,暮年与君称恰。高觐甫先生以宿儒与君至契。君家有小亭,每当花朝月夕,君邀先君同诸先生宴集其中,犹忆余夜自塾归候问先君起居,漏三下(大半夜)家人犹云在君家”。
这些社会精英名流经常在陈迪聪家的聚会、宴集,真可谓之谈笑有鸿儒了。陈迪聪就是凭借他们的高谈阔论,熏陶感染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视野、意境与理念,转而由此激励了其后辈在学业上的锐意进取。功夫不负有心人,迪聪长子陈凤翰,在嘉庆九年(1804)中了优贡,嘉庆十六年(1811),迪聪次子凤喈拔贡,出任江苏荆溪县知县。同年,陈凤翰于顺天府中举,第二年,(1812)他又以二甲九十名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后,凤翰次子毓玟增贡生,凤翰的孙子们中有陈梦庚光绪己丑(1889)举人、陈晋康光绪辛丑(1901)举人。为了宣扬科第连绵的荣耀,潍县城里金巷子陈迪聪的家门前,曾经连续竖起过八支旗杆。这一家重新成为潍县城有名的书香门第,由此,潍县人又为这里叫响了“八支旗杆底”的雅号。
陈迪聪的后人在传承家风中行为也可圈可点。例如陈凤翰(1780-1841),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出任广东封川、阳江知县。再后出守闵中,历任福州、建宁、泉州、延平、兴化、邵武六地知府。所到之处,政尚简要,颇有政声。如在兴化修水道,在建宁储义仓等等,做了许多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泉州的老百姓在凤翰离去后,还在黄花山为其建立了生祠。
民国年间,人们还能看到当年陈凤翰家在金巷子路北的府第有三进院落,青砖红瓦,临街屋五间,当中的大门两旁分别有“贡元”“文魁”四个大字,镶嵌在横石板上。这一排建筑比当街民房拖后两米,在大门两旁各建有四支旗杆。其垛子地方天圆,垛高一米,用白色花岗石围砌,上有方石盖,中间的圆孔竖高6米的旗杆。潍县城里还流传着“八支旗杆底”陈氏子孙义行传家诗书继世的许多逸闻故事。
(陈景蕃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新闻推荐
□记者代玲玲王洪涛报道张立存合作社的3000亩蔬菜产业园成了兰陵两处上海蔬菜外延生产基地之一。□本报...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