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超七本,“拆书”等高效阅读方式越来越丰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阅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能够高效地读懂一本书并将其精华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的阅读方式——“拆书”,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4月19日,记者采访了奎文区爱好“拆书”的徐芳,感受这种阅读方式的魅力。
“拆书”之前先洗手,享受“仪式感”
4月19日上午,家住奎文区舜都花园小区的徐芳洗完手,开始准备“拆书”。“拆书”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是将一本书里的某个片段或某一段文字拆出来“举一反三”,再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最终拆为己用。
只见徐芳坐下来将《杜拉拉升职记》、便签纸、笔等摆好后,便开始阅读,读到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后,将其画出来,并在一张橘色便签纸上写出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随后,她在一张蓝色便签纸上写出之前自己是怎么做的,将其进行对比和思考。最后,她在一张红色便签纸上写出其应用和感悟,贴在自己的床头。
一本书就这样慢慢拆解,家中的冰箱、床头、墙上、桌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便签,这就是她“拆书”的“成果”。
“教是最好的学,是让自己变得开放的方法”“你所处的阶段是你人生最好的阶段,努力,你终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每张便签上都有一段话,这都是徐芳“拆书”后的感悟。她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进行了分类,红色是关于生活类的,绿色是关于工作的,黄色是关于教育的。
每次“拆书”或读书之前,徐芳都会先洗手,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享受纸质书籍的一种“仪式感”。
从小爱读书,十分向往“知行合一”
39岁的徐芳是一名“嗜读者”“本子控”,在一家企业从事培训管理工作。她喜欢买书,喜欢看书,小学的时候就阅读了一些小说、四大名著等。那时候,父母希望她能好好学习,少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为了能“光明正大”地看小说,好多次徐芳都将课本的封皮扒下来,套到小说外面,装作在看课本的样子。
到了高中,徐芳又开始读一些国外名著,因为才学出众,同学们还封了她一个“才女”的称号。到了大学时读了文案写作专业,同样是嗜书如命,工作以后看得的最多的就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书。
起初,徐芳看书的时候会在书本上划一些重点或做一些标注,等书看完,用不了两周,书中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更别说对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了。虽然徐芳也学习过一些成人学习理论,也对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十分向往,但从知道到悟到到做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一时间又找不到从何处下手,十分苦恼。
掌握“拆书”后,将知识化为己用
徐芳第一次接触“拆书”是2014年,当时“拆书帮”在中国培训师沙龙里面,她的师傅是“拆书帮”上海分舵的“舵主”。了解了这种阅读方法后,徐芳就去买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介绍的成人学习理论和便签读书法对她启发很大,找到了由“知”到“行”的一座桥梁。
在徐芳看来,“拆书”并不好玩,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将一本书越读越薄。
“现在流行听书,很多朋友在APP上听书,那么这些知识的片段也可以拆为己用。”徐芳说,例如樊登读书会中曾经推荐过一本书《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提到“要对自己的下属的行为进行二级反馈”,就可以拆解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做对了的事情没有进行认可和反馈,只是泛泛地说“你真棒”。孩子对这样的赞扬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应该对孩子进行二级反馈。如:你做了什么(事实描述),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做得非常棒。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正确的反馈中不断成长。
无书不“拆”,徐芳看电视剧都“拆”为己用。徐芳坦言,自己“拆书”后的这四年里,在生活教育和工作上都收获颇丰。
徐芳说,她只是想通过自身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好的读书方法,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读书,感受书籍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相关数据
购书主力群体在30-45岁
当当网日前发布的阅读大数据显示,纸书消费册数前十名省份中,山东赫然在列,排第7位,结合阅读时长,山东读者更爱做笔记,阅读时长排第5位,笔记数量排第4位。
记者通过潍坊新华书店、山东京广传媒有限公司的门店了解到,中心城区市民的购书量远超其他县市区。而在各县市中,寿光人最爱到书店买书,位列各县市第一位。根据潍坊新华书店提供的数据,《孩子,假如你吃了棉花糖》是寿光人购买最多的书。在寿光人的购书比例中,文教类占25.0%、少儿类占21.7%、文学类占19.3%。
购书的主力消费群体集中在30岁-45岁,占所有消费人群的44%。这一群体家里有孩子,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会购买绘本、教辅等图书。
16岁-30岁拥有自主购买能力的青年群体是购书的第二大人群,占到了35%。这一群体有了自主选择购买的能力,有自己偏好的图书。
去年成人平均读书超七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还有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保持增长。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图书和期刊的阅读时长也有所增加。
◎相关新闻
放下手机来读书两小时16组体验者都坚持下来了
4月21日,潍坊晚报联合新华书店举办的“放下手机来读书”活动进行,16组体验者前来参加。坚持两个小时不碰手机来读书,有的体验者意犹未尽,也有体验者说像是一种煎熬,不过都能坚持下来。对此专家表示,通过该活动,可以看出读书氛围的重要性。
现场两小时内大都能安静地阅读
4月21日上午8时30分,奎文区胜利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以东的新华书店刚开门,参加“放下手机来读书”活动的体验者已来到2楼的VIP区,趁开始前的半小时挑选要阅读的书目。
之前本报欲招募10名体验者,可报名十分火爆,共有16组约30名体验者参加。他们有独自来的,也有一家三口来的,而高新区清平小学的程玉伟老师有点特殊,她报名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能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参加吗?”当天,她除了带着儿子,还把学生王宸带来体验。原来,王宸的家长周末上班没时间,他又特别爱读书,所以带他一起来了。
9时,体验者纷纷落座进入阅读时间。两个小时内,体验者大多都能安静地阅读,还有的体验者做起了笔记,十分认真。11时活动结束后,每组体验者都得到了新华书店提供的书籍和代金券。
收获有看手机的冲动但能克制住
活动中,有体验者因为需要照顾较小的孩子,因此常会停下来哄孩子、换书。此外,还有两名体验者在看书期间接了一次电话。
家住奎文区昌大宿舍的王女士是带着3岁半的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她坦言,两个小时内有两次想拿手机的冲动,可是看到周边体验者都在安静地读书,自己也克制住了。
另一位体验者王女士因为工作原因不得已才接了一个电话,不过在看书期间,她同样也有看手机的想法。她觉得两个小时还好一些,可是如果三四个小时不看手机的话,自己肯定会是一种“备受煎熬”的状态。
潍城区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刘金萍特意选了毕淑敏的《心理医生附耳细说》,两个小时结束时,她还剩下10页左右,坚持看完才起身。她说,如果在家里的话,可能看看手机,忙忙其他事情,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全部看完,因此她觉得看书的氛围很重要。
来自“书香家庭”的中学数学老师曹静华专程从寒亭赶过来,两个小时内,她边看书边做笔记,感觉两个小时过得很快,自己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刘晓燕也是带着孩子前来的,两个小时当中,她和孩子一起选书、读书。“虽然一上午的时间,很难让孩子彻底改变,可是这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收获非常大。”刘晓燕说。
49岁的张彦军是体验者中唯一的一名男性,当天早早来到现场。他平时非常喜欢读书,这种习惯深深地影响了家人,现在孩子上了大学,也非常喜欢读书。
多名体验者表示,这次活动收获非常大,他们也想回去拿出一天的时间,让自己和家人放下手机,静静地读书。
专家体验说明读书氛围的重要性
潍坊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刘艳菊表示,“放下手机来读书”活动非常有意义。
首先,从活动中来看,有的体验者意犹未尽,有的体验者则像“熬了一个世纪”,不过体验者们都能坚持下来,这就说明了读书氛围的重要性。其实这种氛围与家庭的氛围是相通的,试想家中有这种好的读书氛围,父母能以身作则,孩子也会慢慢地受到熏陶。
其次,虽然手机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扰,不过这只是影响阅读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他的娱乐活动同样会影响到阅读。
刘艳菊建议,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精神食粮。除了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以外,每个市民都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自己来进行体验,通过静心阅读,回归本心,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牟宗刚段鸿鹏4月13日,在汪湖镇“9602”油桃基地大棚里,管理员李明勋和他的妻子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开始了劳作。“再过半个多月,这棚里的桃就上市了,比露天的要早接近两个月,按照以往的行...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