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郑远远正在给火龙果树加固蒋前进家的黄瓜从去年年底可以卖到今年6月份,一年收入超过十万元
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蔬菜大棚撑起致富一片天
收入稳!大棚成了“小金库”
鳞次栉比的小楼,宽敞畅通的马路,装饰一新的路灯,树荫下几位老人在笑着聊天……这是4月10日记者在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民族新村看到的场景。该村依靠农业科技投入,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村容村貌,让村民们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4月10日上午,在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村民蒋前进家的温室大棚里,夫妻俩和请来的几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黄瓜。
“我这个大棚有8亩地,主要种的是黄瓜和苦瓜。”蒋前进说,黄瓜从去年10月份左右就开始采摘了,现在仍是盛产期,“大棚去年刚建成,花了二十多万元。去年卖黄瓜和苦瓜才挣了十几万元,还没回本”。
听到蒋前进在“叫苦”,蒋楼村村委委员揣玉松笑着问:“村里准备再建一批大棚,谁家想要可以报名。既然不够本,你家为啥又报名了?再说,大棚也不是每年都要建,建一个够用好多年的,你一年挣十几万还少啊?按照你这样算账肯定不够本。”
几句话说得蒋前进“嘿嘿”直笑。
和其他村民种植各种蔬菜不同,郑远远今年选择种植的是火龙果。“我有个亲戚在南方打工,说火龙果营养丰富,咱们这边基本没有种的,我们就合伙种点试试。”郑远远介绍,他们这个大棚占地4亩,设施和种苗共投资了40多万元,“现在刚发芽。虽然以前没种过,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种好的”。
据了解,蒋楼村现有种植户100多户,建有阳光棚、温室棚各类大棚200多个,其中蔬菜大棚逾100个,每个蔬菜大棚平均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
蔬菜种植产业日渐红火,不仅让经营者的腰包鼓起来,也让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六十元。”69岁的村民李红兰笑着说。因为年纪大,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李红兰无力经营大棚,只能到其他村民的大棚里干点零活。“活不重,跟大家说说笑笑的,钱也挣了。”
敢于拼!贫困村闯出“种植路”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大约10年前,蒋楼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全村有800户1800人,其中贫困户达600户。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干部多次组织村民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发展无公害温室大棚蔬菜的经验。2006年,该村建设了18个蔬菜大棚,村两委干部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我们都是农村人,其他技术不会,种地是我们的强项,所以就想着搞蔬菜种植,但不知道前景咋样,村民们不敢冒险,村干部就带头种植。”蒋楼村村委委员揣玉松介绍,他们又从山东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起了黄瓜和苦瓜。第一年,每个大棚获利三四万元。
看到效益这么好,第二年就有二十多户村民加入到种植蔬菜大棚的队伍中来。后来,镇里通过多方协调,先后在棚区架上了电,修通了路,扶植蔬菜大棚设施建设,这更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我们自己都没怎么操心销路的事,都是菜贩子主动找上门来。”揣玉松说,他们的菜大部分在亳州本地就消化了,很少需要运到外地。
随着种植技术日渐成熟,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种植品种也不断丰富,由黄瓜、苦瓜发展到茄子、辣椒、菌菇、西瓜等。据了解,今年他们村计划增加50个蔬菜大棚,有种植意向的村民可以报名。消息一出,很多外村的村民也来咨询能否进行承包。
“可以说,2006年种植蔬菜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蒋楼的今天。”揣玉松说,虽然当时不知道以后的情景怎么样,但村里的贫困状况迫使他们必须有所改变。“现在回头去看,这一步虽然有风险,但总算是迈对了。”
心里美!村民文化生活丰富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在蒋楼村部二楼,56岁的蒋翠芝正在表演脍炙人口的豫剧《朝阳沟》,在她身后,是69岁的蒋守春和71岁的揣文德,他们一人敲鼓,一人拉琴。
“这敲鼓的活都扔了二十多年,没想到现在又拾起来了。”蒋守春笑着说,以前要忙着干活挣钱,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这点兴趣爱好,现在日子好了,加上年纪也大了,就把村里其他的“同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表演队,有空的时候一起乐呵乐呵。
“特别是晚上,我们村里的广场上特别热闹。有跳广场舞的,有唱歌的,还有唱戏的。”揣文德说,当大家都不再为挣钱担心的时候,就有精力来搞娱乐项目了,“以前哪有这个心思。”
据了解,靠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富裕起来的蒋楼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村里通过统一征地、统一置换、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的方式,进行新村建设,并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村室、卫生室、公厕、体育设施、农贸市场、绿化、亮化、电子监控等;各类活动室如舞蹈室、图书室、农家书屋、书画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等一应俱全。
“有了产业的支撑,大家的收入有保障,心里才能踏实。”揣玉松说,产业发展不仅给村民增加了收入,也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巨变,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让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焕发了“第二春”。
▼记者手记
蒋楼村虽然不大,但将蔬菜种植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用实践证明: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振兴自然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兴旺。收入高了,振兴就有了经济基础。产业不兴旺,农民兜里没有钱,乡村振兴又从何谈起呢?
不过,探索发展多种产业,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这就要求村民们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更要不断学习,跟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忌盲目“跟风”,否则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可以把年轻人留在村里干事创业,实现长远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希明)4月13日,记者从第十九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盛会共展示国内外蔬菜品种2400多个,集中展示植物工厂、智能化精准栽培模式、“鱼菜共生”生...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