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都镇强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郭秀红
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逄王一村党支部书记周顺治年后电话多了起来。3月5日,在“逄王一品”有机西红柿园区内,记者见到周顺治,他正在接待一位前来洽谈有机西红柿采摘业务的客商。57岁的老周指着身后大片的冬暖式大棚告诉客商:“3月18日,俺村就要举行第二届有机西红柿采摘节。到时,你可以来现场体验一下。”
送走客商后,老周向记者介绍:“这是年后第四拨来洽谈采摘业务的了。之前还有旅游公司过来,想到俺村搞采摘游。”从1988年起就担任逄王一村党支部书记的周顺治,原先怎么也想不到西红柿竟有如此大的文章可做。逄王一村的土地条件好,从事西红柿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村民售卖西红柿的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无法卖出高价。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逄王一村成立了潍坊市坊子区兴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120户种植西红柿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合作社统一提供西红柿品种,统一移栽西红柿幼苗,统一提供有机肥料,统一技术管理。“我们坚决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施肥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2017年取得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周顺治说。
每到种植的关键节点,逄王一村总是召集所有种植西红柿的村民,开会布置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现在搞农业生产,不能闭门造车,在街道组织下,我们经常带领村民外出学习。比如,原先我们大棚一亩地栽苗2400棵,我们学习后获知这样容易导致增加遮阴面,改为了2000棵,效果好了许多。”
好产品种出来了,栽植规模也上去了,品牌意识还要跟上。为此,逄王一村专门主打“逄王一品”有机西红柿品牌,主打采摘、中高端市场,通过电商与线下市场推广相结合,并通过采摘节的方式,将产品的品牌效应放大。
2017年3月,逄王一村组织举办了首届西红柿采摘节,共计接待省内游客22000人次。“仅是采摘部分,近三分之一的产品就能销售出去。在市场上普通西红柿一斤售两元左右时,采摘售价到了每斤八元。现在,菜贩子来我们村收购西红柿,根本收不到。”今年,在区、街道的支持和帮助下,逄王一村又早早地开始筹划第二届西红柿采摘节。
去年,逄王一村人均纯收入实现2万余元,仅西红柿一项,村里销售收入就实现1560万元。30岁出头的村民周高峰原本从事养殖业,由于环保要求需要改行,看到村民们种植有机西红柿赚了钱,去年也投资建了一个大棚从事有机西红柿种植。在逄王一村的带动下,黄旗堡街道的兴逄、海涛、际勤、杞东等4个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200亩,形成了以大棚路为轴线4个园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逄王一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群体都在40岁以上。这两年,黄旗堡街道组织了包括逄王一村在内的村干部、党员,到过寿光、临沂、无锡、成都等地考察现代农业园区。今年,逄王一村将把建设重点放在观光示范棚的建设上,计划投资11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温室智慧观光棚1个,投资300万元新建瓷基新型环保材料观光示范棚10个,投资1000万元新建配备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机、四项传感器、自动卷帘机、土壤检测仪等现代农业装备的新型示范大棚40个,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发展,把群众从传统种植理念里解放出来。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西红柿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虫技术和土传病虫害处理技术,实行一棚一册、一地一码,每一个棚都建立田间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档案记录。”周顺治说。
新闻推荐
1948年,陈少敏借中秋之际回乡探亲,留下了“宁公而贫,不私而富”的嘱托;1949年6月,陈少敏负责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的筹备工作,在青岛,她严厉叫停了纺织厂的搜身制,带头总结出郝建秀工作法并加以推广...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