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一厂压缩车间主任张英全,不少工友都会竖起拇指夸赞:“不少设备经他改造后效率提升了”……1972年出生的张英全,从基层维修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到车间主任,专业技能日益精进,每年的技术改造评审获奖名单中都有他。“业精于勤,荒于嬉。”2月11日,张英全表示,每天在车间里发现改造的新点,是他成为技术能手的“绝招”。
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1990年,张英全从寿光市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维修工,每天跟着师傅学习怎样找故障点,怎样维修设备,等到出师时他的维修技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不论设备的问题大小,张英全都认真对待,能第一时间修好的,绝不拖拖拉拉,一时解决不了的,他就多请教、多商量,争取用最短的时间修好。
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不到5年时间,张英全就从一线维修工晋升到车间主任。职务变换后,他越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负责设备运行,生产进度、员工管理也由他负责,每天都到车间里转转已成为他的习惯,除查看设备是否运转正常外,他还充分发挥做过“维修工”的专长,对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预防、早维修。
“熟能生巧”,常年与设备打交道,张英全不仅将各种设备的“脾气”熟记于心,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与设备的不断“磨合”中也得到了提升。2010年,在潍坊市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钳工职工组的优秀奖。同年,他又取得了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化工检修钳工决赛的优秀奖。
五年间获得十三项技术创新
“生产过程中有那么多工序,不管是提高产量还是提高效率,想要改进总会发现新问题。”在张英全看来,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不断修正,最后通过实践检验解决方法是否可行。
2015年,厂里一款压缩机的活塞经常出现突然脱落或折断的问题,多次与生产厂家交涉,希望能找出问题所在,但得到的答案都是设备没问题。“活塞突然脱落,除了会导致设备被迫停车外,还存在安全隐患。”找生产厂家解决问题的路子行不通,张英全干脆自己想办法解决,他将设备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一一找出来分析,重新设计,经过一年的努力,他设计的活塞进入了试运行。
“原来的活塞用三四个月就可能出现故障,我设计的活塞从试运行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正常使用。”张英全说,新设计的活塞,不仅消除了设备的运行隐患,而且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至今,张英全已获得13项技术创新,每年单位的技术创新评审中,他都会获奖,他还曾被寿光市人社局评为“寿光市技术能手”。这些荣誉的取得,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
文/图本报记者窦圆娜
新闻推荐
▲省虾蟹类水产创新团队调研本报讯(记者王莹)1月30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虾蟹类创新团队与两名韩国水产专家,来潍坊市开展调研和对接活动。团队到寿光市、滨海区对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模...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