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川代玲玲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加快山东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提升“颜值”,又做强产业,实现生态美与农民富的高质量共赢。
产业产品高质量
提质增效筑牢振兴基础
农业是乡村的本业,是最基础、最刚需的产业。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粮棉油果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长期占全国1/4以上。但产业发展不平衡,量大而质不优,是山东农业的突出短板。
质量兴农,标准先行。“过去,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农产品供给数量问题,但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再等三十年了。着力点之一,就是加快制定一批符合山东实际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让老百姓看明白、会操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程标准化。”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
寿光和兰陵的蔬菜,在北京和上海占了很大份额。“潍坊蔬菜的品牌叫得响,不愁卖。但各家大棚种植瓜菜的标准不同,就有了价格差异。”昌乐乐都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伟发现,标准缺失下,交货时一旦出现菜品不一致等情况,有些收购商就容易趁机压低价格,损害菜农利益。
从遵守规则到制定规则,从“做品牌”到“定标准”,建设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成为山东打造蔬菜核心竞争力的一招妙棋。“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应该建成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形成从设施到土壤、从种子到商品菜等一系列标准。标准形成后,全国的蔬菜就可以用它去评价。”寿光市市长赵绪春说,由单纯种菜卖菜转到制定标准、输出标准,产品附加值提高,将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质量变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山东旱地小麦面积约1300万亩,占比超过两成。旱地小麦亩产与水浇地相差约100公斤,其丰歉对总产的影响不可小觑。“济麦262属于矮秆、大穗、大粒品种,不仅抗旱、节水,而且抗病性好,面粉白度评分为80.2。”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豪圣说,山东新培育的济麦“三兄弟”——济麦23、济麦229和济麦262已陆续通过审定。在旱地区域试验中,济麦262平均亩产462.62公斤,较鲁麦21增产9.74%,是近10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旱地小麦品种。
山东农业竞争力的短板还在于农业经营的规模过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占据很大比例。适度规模经营,是质量兴农的基础性条件。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山东的经验是:土地流转与土地托管要得到同样的关注和重视;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流转还是托管,选择权要在农民自己手中。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家一户的生产还会长期存在。提供周到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是让现代农业装备、技术运用于小农户生产的另一条路径。滕州市供销社在西岗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后,购置大农机、烘干设备等,服务圈覆盖3—5万亩耕地,为农民提供“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粮食作物每亩增产20%—30%,增效600—800元。
生态环境高质量
严守农业农村生态防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统一起来,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耕地质量提升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工作。在省、市耕地质量提升相关政策支持下,寿光市古城街道杨家村村民李奇峰种的大棚里,生物菌肥成为常用肥,这让他一改过去“多施肥、多产出”的不科学经验。“大棚土地跟过去不一样了,疏松、不板结、浇水易透,蚯蚓也出来活动了。”李奇峰说。据统计,寿光已有三分之二的菜农主动选择施用生物有机肥。
2014年至2017年,山东每年拿出7000多万元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试点,实施了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等六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全覆盖。
旧账逐步还,新账不能欠。为此,山东加快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沂源县燕崖镇双泉村的果农杨纪明算了一笔账:引进安装以色列水肥一体化设备后,按下地头滴灌系统的按钮,4小时就给10亩果园浇完了一次水,能节水50%,节肥40%—50%。像这样的“家庭式滴管系统”示范点,沂源县已建设26处,服务面积320亩。
国家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实现“零增长”,
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山东将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力争2020年实现减量10%的目标,其中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650万亩。
农业三次产业融合是山东一项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到2020年,将建设农业三产融合示范县50个,培育示范主体600家。
生态涵养、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融合的应有之义。各地发展农业三产融合的热情很高,但具体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东阿阿胶的探索可兹借鉴。“驴皮是阿胶的核心原料,若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驴皮供应,就必须拉长产业链。”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解释,驴皮、驴肉等成为上游产业基础,相关的屠宰、运输等环节成为二产增值保证,而东阿阿胶城、毛驴主题乐园等多个旅游景区,则将游客变为顾客,让驴肉和驴奶变成了消费者眼中的“中国汉堡”和“长寿奶”。把阿胶养生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打造,阿胶主题旅游正逐步成为国内养生旅游市场的热点。
农业废弃物一方面可以造成面源污染,但也可以是“放错了的资源”。据测算,山东省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522.3个标准猪单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优化农业生态结构,点“废”成“金”,农牧结合是其中的一篇大文章。
过去,种植与养殖缺乏协调互补:种植户不搞养殖,几乎无畜禽粪便可用,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养殖户难以配套种植业,畜禽粪便想还田但缺少农田。由此,资源浪费、能耗高和面源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山东农牧发展的短板。
实现农牧循环,要在种养结合模式等方面探索出适合山东发展实际的路子。“奶牛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便,通过工业分离做成有机肥,养殖蘑菇;挤出液体生产沼气,用沼气发电;沼液再还原土地。”银香伟业集团是山东推进种养结合的农牧一体的典型之一,董事长王银香说,农牧结合既拉长了奶牛养殖产业链,还大大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同时避免了面源污染。
生产生活高质量
因村制宜使乡村“内外兼修”
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产业和生态的高质量,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村不再成为记忆中的家园和荒芜的故乡。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山东中部山地凸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不同地区的生态多种多样,不同乡村的土地、水、区位等资源差异较大。因此,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
分类施策看似繁杂,背后仍然有章可循。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认为,农村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田园景观美化提升。“就整体而言,我们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向环境治理过渡的第二阶段。有条件的可以三步并一步,没有条件的就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做。”刘同理说,环境整治依然要持续性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用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
对规划长久保留的村庄,应全面推进“七改”工程。“别认为改厕是件小事,据测算,农村的厕所污水所占生活污水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污染程度却高达90%。”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宫晓芳以“七改”中的改厕举例说,山东大力推进的改厕行动,让原来“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的茅坑变成配有抽水马桶、贴着瓷砖的干净厕所,许多村民感叹“污染少了,环境好了,城里的孩子愿意回来了”。
公路可以说是乡村“毛细血管”,能不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关系到农村“肌体”的健康和活力。1月20日早上天还没亮,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东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永先就带着工人们忙碌起来。皇城镇是蔬菜大镇,前些年,由于道路条件差,赶上阴雨天货车进不来。背扛肩挑累人不说,还会把菜碰伤。道路硬化后,收购蔬菜的货车不仅可以直接开到地头,镇上还顺势建起70多家蔬菜合作社和十几处大型农场,蔬菜年收入达80多亿元。
对规划不再保留村庄或人口较少的“空心村”,山东原则上不再进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环节入手,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便民服务等工作。
“一提到乡村风貌,我们就会想到福建土楼、江南的粉墙黛瓦、陕西的窑洞等等,而当前,山东乡村建设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面子\’。”在宫晓芳看来,在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让乡村“内外兼修”。
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成为相对发达地区规避“千村一面”的尝试和探索。走进坐落在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满眼是异域风情的热带雨林王国、花香扑鼻的兰花馆以及古香古色的沂蒙山农耕博物馆、沂蒙老街等。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说,按照设计定位,它既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还包涵景观化的农耕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综合的现代农业田园景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代村游客数量近百万,集体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5万元。
坚持质量兴农才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而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山东正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描绘一幅美丽富饶乡村的壮丽图景。
新闻推荐
序号区域名称SO2浓度(ug/m3)NO2浓度(ug/m3)PM10浓度(ug/m3)PM2.5浓度(ug/m3)1奎文区4043144822潍城区4849131813坊子区3440136784寒亭区4852146865寿光市3751124816昌邑市4046116757诸城市335011...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