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克义
通讯员桂华晓青明云
品质发展需要360°的全方位转型。
作为寿光主城区的圣城街道,更是理应“冲在前、打头阵”。今年春节前新班子上任,如今半年多时间过去,街道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城区到村庄,全域面貌焕然一新,精气神十足,到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之势。
圣城街道的这场“短平快”之役,到底赢在哪里?寿光市委常委、圣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焕军一言蔽之:“激情不褪色,初心永坚守,是我们攻坚克难敢担当、一心为民谋福祉的根本底色,也是奠定圣城未来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宝贵利器。”
找准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解放思想
“思想变,办法现”。这句话在圣城街道得到了最好验证。
单位还是那个单位,事还是那些事,人还是那些人,为啥现在执行力强了、难题能解决、群众满意了?答案是圣城街道改革了制度运行的“轨迹”,形成了闭合运行的制度“生态圈”,也就是圣城干部人人皆知、人人不敢触线的“学习-落实-检查”内循环。
有令必行,得有令可依。圣城街道制订了27项规章制度,涵盖机关作风等各个方面。制度定出来了,“学习”就是知道怎么做,“落实”就是按制度去做,“检查”就是检验效果如何。一旦在检查中发现执行不到位,就马上回头学习,重新进入制度的闭合循环中。内循环直接避免了有令不行,让制度“活”了起来。这是圣城街道短时间内锻造出一支“铁军”的重要保障。
制度执行是其一,圣城街道在具体工作中也把“计划-落实-检查”当作法宝。北夏村村委会主任刘玉江深有感触,“工作刚按计划铺开,接着就检查,如果不达标,后面还跟着整改、复查。”每周一次街道大观摩,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雷打不动;每周一次干部会议,随机抽取三名干部汇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工作计划;各村每月交总结、拿计划,放到面上比一比、评一评。人人有计划、事事讲效果、时时有检查。倒逼机制之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争先进位的干事氛围迅速形成。
解放思想,力戒空谈之风、浮夸之气。在圣城,看干部,不是光看他的嘴,更看他的腿,看他有没有深入基层、有没有正确立场、有没有干出实事。圣城街道倡树“说些真话,交些真心,干些真事”的理念创新之风,这引领了全街道的发展主流。
“一线工作法”在街道蔚然成风。街道新班子报到第一天,上午开完街道大会,下午就到了圣城最东北角的金家村,了解村情,商量土地流转;新班子报到第二天,教办主任张建勋就跟着转遍了所有学校,并立马研究文博小学建设一事;小李家拆迁,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偷偷”去了七趟;菜都路改造即将通车,步行从路北头走到路南头,思索如何更好发挥路域优势致富沿路村庄……“班长”带头,班子跟上,街村干部熏染之下全部扎进基层、扑到一线:九巷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军今年没穿过皮鞋;正科级干部王福华带领工作组四个月吃住在前朴里村拆迁现场;圣城所有社工下沉社区开展“四清行动”,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认识和凝聚力量的过程。今年上半年,圣城街道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势如破竹——
短短100天就完成了12项城市建设的拆迁“尾巴”;创新推出安全检查和税收“网格化”管理;社区管理下沉到小区、楼道、家门口;街村财务推行“网上晒单据”,阳光公开一步到位;
“企业结对+街道补助+村民自筹”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在施惠于民;重拳出击打霸治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街村政治环境。
发掘出干成事最强大的“原动力”,就是事业激情
西公孙村墓地拆迁,工作组吃住在墓地两个月,圆满完成任务;桑家仕庄村拆迁,仅用48小时扫除了8年的遗留难题,户户满意;前朴里村拆迁,36小时不睡觉解开公认最“难缠”的8年考题,一户不留搬新居……从春节前的冰天雪地,到盛夏时节的蝉鸣声声,圣城街道的街村干部一个大仗接一个大仗,一仗比一仗“硬”,一仗比一仗难打,却都实现了每一仗以“群众满意”为结果的完美收官。
激情是品质城市转型关键期“圣城方案”的主干和内核。正是事业激情提升了街村干部的工作境界,强壮了圣城精神的“筋骨”,成就了圣城速度。
大会,小会,开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这在圣城已经压下辙、铺成道,形成了习惯。每周一次的观摩检查,早上5点半出发,8点结束,开一个简短的交流总结会,正好8点半,不耽误机关规定的上班时间。街道干部会议,早上7点开始,7点半结束,个别干部相互商讨解决方案,8点钟准时走出党工委大门到村里、到现场去。开会时间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时间,同时也保证了街村干部最充足的一线工作时间。
敢说。说则必行,行则必达。春节至今六个月时间,圣城街道已召开1700人规模的大会5次,参会人员从村民代表、村监委会代表、党员代表、村“两委”成员一直到街道干部。街道利用会议规模大、人员范围广,传播面宽的优势,分析时局,讲透政策,理清利弊,对先进者大张旗鼓树形象,对懈怠者毫不留情点名批评,甚至当着1700名听众站起来亮相、揭丑。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大会既接普通群众地气,又让街村干部在“红脸出汗”的同时重树事业底气。大会敢讲,小会更敢揭、敢批。村党支部书记会议上,70个村有三分之一多的党支部书记被党工委主要负责人点名,而且所列不合规矩之事,诸如“当初承诺群众盖车库,为啥最后变成了车位?”“党支书架子大、官气重,和群众离得远”“做事不民主,只发展近亲党员”……件件属实,被点名者无话可说,只能赶紧回村整改,等待复查。
激情“挤掉”了借口,境界更上层楼。
西关村的村委会主任刘良学跟随街道南下考察,回村就带领村“两委”拆迁了违建20年的葡萄园;徐家村有一块空闲地,如果盖楼房能卖200多万元,最后村班子决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文化休闲园,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升村庄品位档次……调研中发现,圣城街村干部一心想事、全心干事、争先进位思想浓厚,事业激情无处不在,极少考虑个人得失,没人提及政绩如何和升迁挂钩。正如党工委负责人在千人大会上所讲,村级换届根本不用要票、拉票,不用担心村民选不选你,群众眼睛雪亮,他们要的是肯干事的干部、能为群众办实事的村班子。正是凭激情干事业、以实绩论英雄,圣城街道营造出了公平阳光的干事创业环境。
率先担当,集体奋楫共进。
“一把手”豪情担当、以身示范,街道上下凝聚起强大坚实的奋进力量。党工委“一把手”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处理工作,雷打不动,所有机关干部跟着都形成了“早上5点醒”的生物钟。建桥派出所所长葛怀强早上6点接到党工委负责人电话,请他6点50分到党工委一趟,原来是询问并督促他按照一周前承诺的时间,前往法院办理完成一件纠纷案。“如果早上6点起床,就跟不上‘一把手\’的工作节奏,只能提前再提前。”这种感受已经成为圣城街道街村干部的共识。“一线工作法”也在党工委“一把手”的率先垂范下深入干部之心。骑自行车去工地“暗访”,步行到农贸市场转悠,有时出现在村里一条胡同的树下,有时出现在大棚建设现场,有人说这个书记怎么长着一双“千里眼”,几十个村哪个村情也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如果跟不上步伐,街村干部坐在办公室根本回答不了“一把手”随时提出的问题,“西关竹竿市场清理到什么程度了”“东郭市场整顿后有没有反弹”“卧甲路上的路灯安装完成没有”……大事小事,从全局到细部,只有全天候驻扎在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才能对答如流。无形中的压力,促成了“一线工作”的良好习惯,取得了工作推进的最快速度和最好效果。
厘清了责任担当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群众”
举善而教不能。群众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和具体做法缺乏一定的预见性和长远性。作为决策者就应担负起引领的责任。
启动城中村改造八年未果的桑家仕庄村、前朴里村都出于村情复杂等相同的原因停滞不前,群众深陷困境,却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围。街道审时度势后派驻工作组,四个多月彻底完成了两个村的拆迁改造。街村两级干部能坚持36小时不睡觉给群众讲解政策,没有“让群众一户不落早日搬进新楼房”的情怀,难以支撑他们连续啃“硬骨头”的斗志和屡战屡胜的精气神。
怀着为民情怀,才有为民之举。金家村只有32户,位于圣城最东北角,与古城街道搭界。新班子上任后现场调研摸清:村里最新的大棚建于1998年,最长的大棚不超百米,村民种三四个大棚收入不抵一个新棚。金家村民盼望土地调整建新棚。党工委与村班子共同研究调地方案,调地200亩,建高标准大棚27个,形成规模化园区管理,街道出资为园区打井、修路、上电、平整土地。通过土地调整,金家村撂荒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重新产生效益,同时想种棚的种棚、不想种棚的每人每年享受2000元分红,彻底实现了全村“人人有土地”的愿望。街道还出资在金家村的出村路安装40多盏路灯,给村委新盖两间办公室,把这个街道最远、最小的村和城区紧紧连在了一起。金家村村委会主任金宪亮说:“党工委没忘记我们”。
心里想着群众,才敢走近群众,才能依靠群众,进而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群众有关的事藏着、掖着,不公平不透明,甚至有些事情上还有怕群众、远离群众的思想,直接造成了群众不理解、怀疑,进而滋生出阻碍发展的力量。圣城街道几乎每月都召开一次涵盖村民代表以上人员的1700人大会,把近期街村工作、下步计划打算全盘托出,亮相给群众,实现听事、议事、参事“零距离”,最大限度激发出了群众中强大的内生动力。各村、各社区群众回去后积极宣传街道工作和政策,人人成为“新闻纸”“宣传单”。群众所想所盼,就是党工委施政方向,就能得到群众最大程度的支持拥护。记者听到干部群众非常一致的声音:最难拆的村庄拆了,而且实现百分之百签订率,赢得了群众尊重,获得了极高满意度。原因何在?驻前朴里村工作组组长王福华说,前朴拆迁顺利推进,得益于工作方法上坚持了“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街道全局讲,所有拆迁就是坚持了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口子也不开,坚持了阳光评估、抓阄分房,坚持了群众获得最多实惠、最大利益。正是这样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使街道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都顺风顺水。
全民参与,才有全民满意。春节后街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在街村干部带领下,从城市社区到村庄街巷,街道全民齐上阵参与整治,70个村上阵机械2949台次,群众出义务工近万人次。创城攻坚战中,14个城市社区的社工全部到无人管理小区打扫卫生,清理出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堆积的垃圾,居民被感动主动拆除违建、参与劳动,他们说“干部们扑下身子干,这回动真格了,我们不做旁观者”。全民参与、家园共建、成果共享,已经成为圣城发展的新动能、新理念。
坚守了正确的价值观主流,就是不忘初心
以前西公孙村的群众到村委办事很难找到人,现在随时有人办公,有事随到随办很方便。村里的老党员张炳耀说,现在村里一月一次党员生活会,党员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家”。半年来,圣城街道各项工作攻坚克难,势如破竹,群众满意度迅速提升,就是得益于抓住了干部管理的牛鼻子,切准了“不忘初心”的思想主流。
心无旁骛,专注发展。“一把手”自身硬,专注事业、热爱工作,具备了管理他人的底气,形成了核心意识、核心领导,街村干部很快统一了思想:为圣城发展、为群众办好事,主流方向正确,所以不怕困难,不怕惹人,大胆前行。7个总支书记时刻都有“推背感”,半年内腰带缩进三格、瘦了十斤;村党支部书记个个比着干、快发展,“人家村庄资源和咱差不多,凭什么咱干得不行?”正是秉承着“发展为了群众,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执政理念,“三敢两不怕”的寿光精神才在圣城落地生根,得到了最有力量的诠释。
每个党员必须是一面旗帜。怎么依靠党员力量?首先树立党员威信,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以前街道开会,党员参加,普通群众不知道党员开会啥样,讲了啥事,猜测推理造成隔阂。西公孙村曾流传一句顺口溜,“西公孙真是怪,党内权力在党外”,去街道开会,村民先上车,把党员推到身后;议定村内事务,村民先发言,党员靠边站;党员在村内没地位,受不到尊重和认可,没有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张炳耀说,今年情况变了,每月一次党员生活会,每次参会党员人数都达到95%以上,学习党的文件也不像以前只学一小段,断章取义,不知所以然,现在学文件都是完整学习,党员人人明白政策、明了方向,也有了带领群众发展的勇气和底气。树起党员威信,还要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西石村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没有资金,想捐款又怕人心不齐捐不起来,“第一书记”齐树田带领村班子议定:先统一全村党员思想,发动党员带头捐款,结果全体党员第一时间捐款,大多数捐3000元,最少的2600元,全村群众人人参与,共捐款48.7万元,户均达到了2800元,创造了西石村捐款史上的“第一次”。为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始终保持党员积极性,圣城街道推出红黄蓝征信制度,通过打分评级实现对每名党员的精准管理,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增强了街道全体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党工委撑腰,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街村两级干部反应最强烈的就是:有党工委撑腰,大胆干事,不怕。正科级干部李荣辉说,前朴里村拆迁第一天村民闭门不开,200名干部站在胡同口迎着风、就着沙土吃了进村第一顿饭,下午继续做村民工作,这种坚持和勇气来自背后有党工委的支持。王福华带领工作组完成前朴里村拆迁后,马上进驻后朴村,他说“只要能干就得接着干”;城南片区党总支书记任春庆说“周六不歇班,周日不一定”成为圣城干部的作息常态。强大推动力也下沉到村级组织。九巷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军说“安排事儿不怕惹人,不考虑换届人家投不投咱票”;北夏村的村委会主任刘玉江说“没钱不是事儿,村‘两委\’成员自己垫钱先干起来”。多干一件事,就多赢得群众一份尊重,价值感就增强一分,这在圣城街道已经成为村干部们的共识。今天的圣城,许多村的村干部愿意早上起床到村里转转,听听群众闲拉呱,问问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不少村干部表示:“抓住今天发展的好时机、干事的好氛围,发现问题赶紧解决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想事、干事、干成事,使圣城街道基层班子发挥出强大坚固的战斗堡垒作用。
创城任务太重,九巷村的村主任开着拖拉机运垃圾,村民说干部怎么能干这活儿,他回答“当年人家王伯祥还挽着裤头脚搞寿北开发呢”。退休老干部马芳兰说,现在的圣城,确实在用八十年代的精神头儿干好当下的事儿。
“八十年代的好作风回到圣城了”。这种众口一词的评价,引发我们的思索:不管是八十年代的好作风,还是当下“三敢两不怕”精神,都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表现,是寿光赢取品质发展、圣城打胜转型之役的根本保障!
一个充满现代化城市魅力、群众满意度更高的圣城正扑面而来!
新闻推荐
去年以来,寿光市人民法院依托司法职能作用,秉持“融儒学入司法、植文化于桑梓”的理念,举乡贤、立村约、敦教化,推广建设“申明亭”申明旌善,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