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希明
6月16日,记者走进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见到了高级农艺师王青春。他是村里第一代菜农,玩大棚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目睹了大棚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老把式”了。对近年来大棚蔬菜的种植方向,他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咱们的大棚空间变大了,里面也用上机械化设备了,可种菜的黄土长期‘服役\’,一成不变,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不但没有了活力,而且毛病越来越多!”王青春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住,“团粒结构破坏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不足和土传病虫害,以及农残加剧等问题,使蔬菜品质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倡导下,我们不断尝试新模式。我们推广过沙培、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近年来又选用过椰糠基质,辅以水肥一体化技术种菜,虽然有所改善,但发现椰糠的使用周期较短,隔三年就会降解,必须更换,成本太高。”王青春介绍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们把大棚表层的土壤采掘出一部分,换成数十厘米厚的河沙,土沙之间用薄膜分隔开,沙子下面再铺上透气管和无纺布,正式开始用水气循环式沙培模式种菜。“我和公司技术员作了许多试验,发现河沙的效果最好、成本最低,且种来的蔬菜不但口感好,而且品质最高!河沙容纳了椰糠的全部优点,永不降解、透气性更强、保水量适中,可以长期使用,不用频繁更换。”
“大棚‘退土还沙\’,种植基质从此釜底抽薪,这并非大功告成,我们还有一件‘利器\’,那就是水肥一体机研制技术,让大棚菜喝上了被称为核心技术的水肥一体机所配制出来的营养液。”
王青春一边把记者领到自家大棚里,一边说着他们的创新,“与其他水肥一体机相比,我们的机器是智能化操作,只要设定好指标,就会自动将水肥配制成营养液。浇过菜的营养液通过管道回收后进行处理,继续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节约了水资源。”
“我家大棚里套种了黄瓜和苦瓜,春节前第一批黄瓜上市,现在正是苦瓜上市。算下来,产量比传统大棚高,最大的区别还是品质的‘高大上\’。就拿黄瓜来说,我家的每公斤卖到16元,传统大棚的也就卖到8元。此外,我们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原先俺两口子最多玩两个棚,现在玩三个都没问题。”王青春说的确实是心里话,如今他家的大棚率先采用了水气循环式沙培种植模式,种出来的蔬菜经寿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48项指标全部合格,达到双A级绿色蔬菜标准,以高出传统大棚蔬菜一倍的价格畅销各大超市。
新闻推荐
整整一上午,丁德义老人都待在房间里听戏。来探望的子女没几个,老人们十分体谅自己找乐有这样一群父亲,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之主”,如今年纪大了,患上了各种疾病,生...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