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蔬菜,山东的寿光、兰陵,分别与北京、上海两个特大中心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京蔬菜市场上,大约有1/3的蔬菜来自寿光;而上海,对兰陵蔬菜的依赖度则高达50%。
寿光、兰陵如何成了京沪菜篮子?
同样是为全国特大城市供应蔬菜,寿光与兰陵在经营模式上有着天壤之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兰陵县(原苍山县)菜农李桂祥骑着自行车驮着几袋子大蒜,带着铺盖卷“混上海”的时候,寿光菜农孙成峰正在为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的丰收而纳闷:“还有过冬不生炉子的大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几毛钱一斤的苍山大蒜、姜运到上海,价格翻番到两三块钱,引发了无数李桂祥们“下江南”。而与此同时,寿光的冬暖式大棚也在全县推广,培育造就了无数“万元户”“十万元户”,告别了北方冬季新鲜菜品单一的历史。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寿光已有40多万个蔬菜大棚,蔬菜种植面积80多万亩。当“北菜园”寿光以蔬菜种植、集散扬名,担当起首都北京“菜篮子”重任之时,“南菜园”兰陵则靠30多万人的蔬菜运销队抢占“上海滩”,当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
“一天不见 Q(兰陵车牌鲁Q),吃菜都犯愁”,在上海最大的一级蔬菜批发市场——— 江桥批发市场副经理夏伟看来,流传在上海菜场的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兰陵蔬菜在上海市场的影响力。
京沪市民吃的蔬菜放心吗?
“寿光菜”“兰陵菜”名气大了,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何保证蔬菜安全,成为两大菜篮子的“一号工程”。
在寿光文家街道桑家村菜农桑雪敏的大棚,记者随手扫了一下墙上的蔬菜安全追溯二维码,手机上立马出现了地块名称:桑家合作社16号,品种圆茄,还有生产者情况等信息。桑雪敏说,自从2011年加入桑家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大棚蔬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还注册了“桑盛”品牌,自己省心不说,好菜也卖出了好价钱。
在兰陵县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即将装箱运走的货品上,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追溯二维码。扫描结果不但显示有黄瓜采摘日期,还有哪天进行了灌溉、施肥、用药等详细信息。
无论寿光还是兰陵,两地的蔬菜生产正在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一家一户自种自卖的落后经营模式已不多见。目前,寿光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00多家;兰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1790家,其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有500多家。合作社实行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安全和生产效率。
但对于容易出问题的散户菜农如何防控?寿光、兰陵两地都动了不少脑筋。
两地对进入当地市场的农药产品逐一进行审核备案,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兰陵还实施了农业标准化为主体内容的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和出口农产品绿卡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
兰陵县将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兰陵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还在当地建设了山东省第一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进行药残、肥残、重金属等100多项指标的检测。
“菜篮子”保障也要转型升级
如何继续稳定地供应京沪市场,蔬菜供应保障如何转型升级,寿光人和兰陵人也在思考。
两地都有种菜的传统,都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如今,这两大“菜篮子”正在全国范围内释放出强大的“样板效应”,不但为全国蔬菜生产经营提供了参照模式,而且积极对外输出人才、技术与种子资源,不断影响着全国蔬菜生产经营和特大城市蔬菜保障模式。
据兰陵县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傅成高介绍,今年的兰陵菜博会,首次发布了“苍山蔬菜”的品牌标识。树品牌,是为了更好地闯市场。而且,兰陵30多万人的专业蔬菜运销队伍,在站稳“上海滩”之后,已经开始挥师北上,不再回避寿光的锋芒,山东蔬菜“双雄争霸”的战幕已悄然拉开。
展望未来,在中国蔬菜生产的绿色征程中,在保障大城市蔬菜供应上,寿光和兰陵都在争取有更大的作为。“菜市双雄”还将演绎怎样的蔬菜传奇,我们翘首以待。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镇日前召开全镇践行“三严三实”、深化“接亲连心”工作会议,区直、镇直部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该镇提出全体干部按照“真信息、真走访、真满意”的工作要求抓好联系走...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