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青州 > 正文

人间正道是沧桑 淄博四中成立90华诞系列报道之建设篇

来源:淄博日报 2019-10-17 01:08   https://www.yybnet.net/

二十世纪学校最早的校门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校门建于1987年的校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的校门建于2004年的校门1960年突击建教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校舍改造2016年校本部旧教学楼动工拆除解决“大班额”工程校园一角编者按

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震撼。

1929年,淄川现代中学教育的滥觞——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在淄川故城西北隅城隍庙故址延师办学。自此,和着历史的脉搏跳动,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起伏,学校先后于1952年在旧址上改建为山东省立淄川中学,再到1955年被命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并沿袭至今,于今年迎来创建90华诞。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90载筚路蓝缕,90载蹈厉奋发;90载守正出新,90载英才辈出;90载精神赓续,90载青春正好。历史和未来,一路乘势前行。

站在2019年回望淄博四中90年的来路,仿佛历史赋予了我们一面神奇的长镜——

90载沧桑砥砺,积淀了厚重的历史,锻造了精深的文化,一代代辛勤园丁在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奉献了激情燃烧的岁月;90载春华秋实,成就了桃李满园,收获了硕果累累,一批批仁人志士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时代的重托从这里走出,为民族复兴和崛起、为国家繁荣和富强作出了贡献。90年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勤奋的学风,在这里薪火相传;90年来,育人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科研水平逐年提高……可以说,淄博四中的90年,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激情澎湃、波澜壮阔的交响诗。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站在建校90华诞的节点,瞻望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淄博四中无竞的事业将砥砺日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开拓向前。

2018年,淄博四中解决“大班额”改扩建项目全面投入使用。现代而不失质朴的崭新校门,巍峨大气的综合办公楼,宽敞舒适、配套现代化的教学楼,以及精巧别致的校园景观,让这所历经沧桑的老校在新时代呈现出澎湃的活力和崭新的姿态。

“前两天,学校举行老教师座谈,看了新建的办公楼、教学楼,非常兴奋,心里很激动,睡不着觉。回忆过去,眼前像过电影似的,确实天上地下。过去是平房,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操场也只是在原地面上平整了平整,和现在没法比。学校新的领导、新的老师确实不孬,这才有了今天这么好的学校和这么高的升学率。”彼时已91岁的学校退休老教师,也系1952年建校见证人的杨德岳老先生,在接受学校邀请参观全面投入使用的“大班额”工程后振奋地说。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步入新时代,站在淄博四中的校园里,满眼看到的是崭新的教学设施,但校园矗立着的几株老槐树和角落里那棵枝干依旧繁茂的老皂角树,却印证着这个校园沧桑的过往和奋进的辉煌。

峥嵘岁月肇始立校

翻开钩沉的历史,有些人和事值得永镌人们心中——

1929年,淄川现代中学教育的滥觞——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在淄川故城西北隅城隍庙故址延师办学。自创建以来,曾先后招了九届学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停办。解放战争期间,学校也时办时停,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又获得新生。

张文峰,淄博四中毕业生,系该校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张志亮先生的曾孙。在他的讲述下,为人们还原了一段钩沉于历史深处的峥嵘岁月,再现了一位矢志办学、教育报国的前辈先贤的高风亮节。

张志亮,字伯明,号镜如居士,淄川区北旺村人,生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和叔父均为清末举人。1915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读书五年,在青州读书期间时值“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文化思潮,特别是“教育救国论”的影响,遂立志投身教育事业报效祖国。

1919年寒假期间,他在家乡联络数村,利用北旺村甘露堂的房产庙舍,聘请四师毕业同学任教,经淄川县政府批准注册,建立了淄川县第三两等小学校(1923年后的淄川县第七小学前身)。期间,他到处奔波募捐,不辞辛劳筹集资金,才确保学校庙宇修补同时竣工。这既是他投身教育的第一次尝试,也为后来从事教育管理积蓄了经验。

1921年,他于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又入省立济南自治学校读书一年,毕业后回淄川任县农会会长。在此期间,与商会联合在淄城北街主持成立了淄川道院红十字会,开办慈善事业,并成立了北旺高等学校。

1928年,他接任淄川县教育局局长。彼时,全县教育形式十分严峻,特别是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从抓解决教育经费入手,倡议全县各地所有公地(包括庙田)、公树一律作为办学底款,又联合地方士绅经县里批准,随粮带征每人白银一两附加教育费壹圆,由新成立的教育基金委员会独立管理使用,使得教育经费得到改善,推动了淄川学校的较大发展:完小由原8所增至16所,初小由300余处发展至524处,学生合计达21711人。同时,设置县教育会以协助教育局办好全县小学教育事业。

1929年秋,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创建,时任县教育局长的他兼任该校校长和教务主任。为了培养师资力量,扩大小学教师队伍,以适应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他还全力支持并重新开办了淄川师范讲习所,后并入县立初级中学,设立中师范班。该班至抗战爆发共办四期,毕业学生220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来源不足的困难。

此后,他先后任平原师范教导主任、湖北勋西县县长等职,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回到淄川携子张英共同从戎,投身抗日大业。直至1948年淄川县解放后,他再次回乡则是以一名悬壶济世的中医身份,为乡亲们施诊施药,救死扶伤,以己之长,救民危难,故而时至今日,仍深受乡里敬重。

可见,张志亮报国为民奋斗的一生,就是对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与解读。而这,也是淄博四中“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发轫之所在。

筚路蓝缕雄健发展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必须在自强不息、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经济恢复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满足广大人民对文化的渴求,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山东省立淄川中学就在这样新的形势下,于1952年9月20日在淄川县立初级中学的旧址上重获新生。

作为淄川县中等教育的新生儿,当时,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山东省立淄川中学的成立——划出土地让学校搞基建,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学校迅速完成筹备工作。彼时,群众办学的热情也很高涨,部分群众把分到的土地和房子让出来给学校做办公室、教室、宿舍,确保学校如期开学。

学校在草创阶段,校址选在了淄川县城里的通济街西的一处民宅里,这就是东院。学校当时物力维艰,面积狭窄,各个办公室、教室也兼作师生宿舍。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学校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按照“好、快、省、安全”的原则,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学校退休老教师张爱范,也系山东省立淄川中学筹建负责人张凌云的女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带着尚上小学的她,一起到省立淄川中学的场景。

“67年前,爸爸在淄博一中教导处管政教,我在淄博三中上小学。那年春天,一纸调令让他来筹建淄川中学,我也跟着来了。记得当时爸爸的一个大柳条箱请人用小推车推着,我背着褥子,爸爸就用床单包着被子一起走到火车站。坐火车到三里沟后,没人接站,我们就步行。那时候还没有公共汽车,没有三轮车,更没有出租车,连自行车都没有,背着行李实在是累坏了我。于是,我边走边不停地问爸爸:‘怎么还不到?’大约在华洋街那个岔路口,到了淄博四中原先的那个东院的东门,爸爸就从那里领着我进去了,乍一看是一所非常破旧的学校。进去以后,先是一排北屋,经过北屋,往北一拐又一间北屋,爸爸就领着我来到了后边的这个北屋打开门,拖上六张桌子,说:‘咱今晚就在这里住。’休息了一会,因为没有食堂,爸爸就给了我2分钱,让我去买了颗葱和一点豆腐,做了个‘鸡刨豆腐’果腹。当晚,我们就睡在了桌子上。基建开始后,爸爸是既要监督教室建设,又要操持引进人才,可谓里里外外的‘一把手’,既忙身,又累心。直至后来他想办法调来了在淄博一中工人班教的两个学生、当时已在淄川区委工作的牟同先、司志远,他的工作强度才有所缓解。”

“我来学校时22岁,跟牟同先一块来的。那时候,教工大概30来个人。当时的第一批老师当地的很少,多数是济南的,还有几个来自上海、南京和浙江。1952年建校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刚去的时候,里面也没打扫,垃圾堆成山。征的是王家大院的地,最东边盖了四间教室,前面两间后面两间,共招了四个班,不到200人。当时的生源有胶东的、黄河东的、莱芜的,那时候不受地域限制,贫下中农20分就可以上。年龄也不受限制,年龄大的二三十,小的十四五。当时一个女的,大个子比我还大,都有两个孩子了。而且,后来粮食按需供应后,学生入校都带着户口。”回首往事,杨德岳老先生仍历历在目。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李大钊语)正是凭借这种“雄健的精神”,此后至1980年,二十几年间,学校的师生们承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空前高涨的劳动热情,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同吃、同住、同学、同劳动,突击建教室、建宿舍、建学校围墙等等,使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不断发生着新变化,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

当时光荏苒至1990年,学校开展了历时一年“百年不遇十年未有”的校舍改造工程。全校师生群策群力,任劳任怨奋战一年,改造建设了大小23个项目,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既为此后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还成为山东省教委表彰的实现“五达标”学校,总分达到了优秀学校标准,从而为1993年被评为市级和省级规范化学校和2000年被市政府列为创建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抢抓机遇浴火新生

当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注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高考结束不久,6月20日,学校领导班子就“大班额”校园规划进行最后一次现场确认。

2016年6月25日,校本部旧教学楼动工拆除,至2017年2月8日,校本部旧办公楼全面破拆。

2017年2月28日上午9:40,在礼炮的震响声中,解决“大班额”第一个项目——校本部综合教学楼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

2017年8月27日,校本部综合办公楼还在紧张施工的时候,崭新的综合教学楼、南校区学生宿舍投入使用,高2017级1400名新生欢喜地走进新教室。

2018年暑假,投资近220万元对校本部食堂进行了全面升级;先后投资470余万元用于新疆清真餐厅的改造。

2018年新生开学前,实施完成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校园路灯智慧控制”项目入选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后勤工作典型经验案例;各地校友捐赠的巨型桂花等名贵花木、泰山景观石、陶瓷艺术品等,与校园绿化美化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2018年9月新生开学,2400名学生走进校本部综合教学楼,综合办公楼于开学前一周如期投用,教学环境、办公环境焕然一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018年,淄博四中解决“大班额”改扩建项目全面投入使用。如上,是校长刘绍华为记者提供的一组项目扩建进程数据。从一次次反复规划论证,到旧舍拆除、新建施工;从地下到地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历经900多个日以继夜的奋战,淄博四中人用豪气和大气,以高质量和高效率,书写了载入学校发展史册的辉煌一笔,从而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屹立于齐鲁大地。

近年来,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资源配套等发展瓶颈,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使得学校一次次浴火新生:在需承担巨额资产债务的情况下,于2006年完成淄博师专原校区资产置换;2012年,在需自筹40%资金的情况下,主动作为,完成两个校区2万余平米的校舍安全改扩建工程。但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新高考、新课程的加快推进,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本部主教学楼从功能室面积到总体数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

面临即将到来的新高考选课走班,2015年山东省提出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工作要求,学校乘势抓住此次发展机遇,自2016年起,重新规划校园功能配套布局,涉及三个建筑单体、共3.7万平方米的解决“大班额”改扩建项目全面施工——拆除校本部教学楼、办公楼、艺术楼和南校区三幢宿舍楼,建设校本部综合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南校区学生宿舍楼。此外,还包括校本部科技楼接建与改造,建设周边道路、景观、校门等配套设施,并计划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面投用。规划之彻底、工程体量之大、施工周期之紧,前所未有。让全社会在见证现代技术水平下“一周一层楼”的建设速度的同时,更看到了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的永恒传承,看到了学校干部师生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担当。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今日之淄博四中,从奋斗中走来;未来之淄博四中,在奋斗中开创。唯奋斗者青春永驻,唯奋斗者不可阻挡。其90载的奋斗历程,一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闯峡口、扬激流、育沃野,浩浩汤汤,义无反顾,奔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新闻推荐

潍坊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展演比赛结果揭晓

本报讯(记者潘来奎)日前,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举办的全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节)目展演比赛结果揭晓,共评选出一等奖...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人间正道是沧桑 淄博四中成立90华诞系列报道之建设篇)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