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7日,青岛十六中高中毕业的韦秀琴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列车,他们的目的地是益都县(现潍坊青州市)东坝公社。四年的知青生涯,为她一生带来了积极影响,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光荣和自豪。
远离城市,满怀激情到农村
“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季节,我胸戴大红花,手捧红宝书,肩挎绿军包,英姿飒爽的与我一样准备下乡的知青来到中山公园。”韦秀琴回忆,那一天晴空万里,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锣鼓喧天,号角齐鸣。知青们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每一位准备下乡的知青身边不是爸爸妈妈就是亲戚朋友在恋恋不舍地欢送场面。
他们站在解放牌卡车上,红旗在飘,群情激昂地呐喊:“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火车上,大家与亲友惜别,望着渐渐远离的城市,家乡、父母、兄弟姊妹,渐行渐远。
下地劳作,难忘麦收苦与累
当天到达目的地后,锣鼓响起来。三十多人站在村口,夹道欢迎广大知青,其中有一面红旗上面映着黄灿灿的大字“欢迎知青回家”。“此刻,我们真的仿佛到家了,心情无比激动了起来。 ”韦秀琴说。
很快到了麦收季节,一天清晨,只听铛、铛、铛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生产队长喊大家带上草帽镰刀去村头集合。村外,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被风一吹,翻滚着,田间插着一杆杆红旗,随风飘扬,麦田和蓝天相济,简直就是一副金色的油画。
“我们排成一行,队长每人发给一扎细麻绳。告诉我们像他一样扎在腰间。每人两垅麦子割一搂就从腰间抽一根麻绳捆上。手把手教我们展开手臂开镰。 ”韦秀琴说,话虽那么说,一圈下来,手不听使唤,由于方法不行,左手搂麦子攥不紧,右手镰刀一割就向上划,割下来的根也不齐,零乱不堪。连续作战,累了几天他们腿也拖不动,腰也直不起来,加上太阳的毒晒,麦子一望无际,最后的日子特难熬。
与病魔斗争,下乡无怨无悔
1978年上半年,有一天韦秀琴突然感觉浑身没劲儿,另外腿和脸浮肿的厉害,她发烧两天后被送进了县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急性高血压肾炎,后来转回青岛治疗,经过近一年的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我转为慢性肾炎,随后几年,一直与病魔作斗争,每年靠住院,打点滴。
1979年她分配回到了青岛,成为青岛制钉厂一名工人,后来青岛制钉厂划归青岛钢铁集团,韦秀琴成为集团一名工会文艺干事。在职上学让她圆了大学梦,她用学到的知识,回馈社会,在单位把工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年年被评为“青岛市工会积极分子”,她还参与过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的策划工作。 记者 张磊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养老产业急需人才,近日,青州市人社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联合开展养老机构人才...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