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工团中担任译员并非易事,因为华工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不一,比如有奉天、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口音,山东方言尤以泰安、青州、济南居多;而英国军队这边,人员出处也十分多样,有爱尔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等口音的英语,还有的人说话口音含糊不清。这一切给包括顾杏卿在内的译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由于各军队中无中国籍官员,因此译员的地位等同于中国官员,担任指导与保护之职,并常为华工辩护,因为往往华工被审时,持有充分理由但苦于不能申诉,故需有翻译在旁为其辩护解释,以使得公平裁判,以免冤屈。
“侨工受译员之护佑,实非浅鲜”,顾杏卿写道。
除了起到保护作用,译员们主要的工作是扮演华工与军官之间沟通的桥梁。
据顾杏卿称,在华工队中的英国官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在我国传过教的牧师,在我国经商的商人或是奉命调来的军官。这些官员的素质优劣有分,对待华工的态度也有高下之分。
顾杏卿尝试和这些官员聊天,跟他们讲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去了解他们对华工的看法。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化要在这种磨合下慢慢地交融。
顾杏卿先后经历过十几名官员,其中有一名叫做马修斯的英国军官之前因多次参战受伤,英国政府为免其上前线而任命其服务于华工队。这位马修斯对待华工平易近人,待人温厚,轻言细语常勉励华工。当华工表示无力工作时,他会允许他们休假养精蓄锐,华工都尊敬地称他为“马大人”。
但是,另外一个出生成长在中国的军官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暴躁成性,动辄对华工又打又骂。当华工疲惫不堪时,他毫无怜惜之情,还上报给队长让华工接受处罚。可笑的是,当敌机飞来时,这个军官吓得屁滚尿流,躲在沟壕里面祈求上帝保佑。一旦危机过去,又周而复始地咒骂华工。在顾杏卿看来,他毫无修养。
队中也贴有中文印制的公告,“凡工人或工头受有不公平待遇,必须控诉英官员者,得直接禀告督办,以便处置。”此外,英督办也会时常派汉语流利的官员秘密访问华工,调查是否有军官虐待工人的事情发生。如有发生,情况属实,军官将会被查办或调往前线作战。因此,这样说来,华工在军队中的生活是受到军法保障的。
战争结束后,顾杏卿抵达上海转道回江苏老家。他在回忆录中以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团圆结束了他的这一段经历。
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顾杏卿撰写的《欧战工作回忆录》。1938年,该书再次印刷了两次,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关于一战的回忆录。
该书出版后,顾杏卿希望该书能鼓舞和劝诫中国人民,认为战争中的劳力与实际作战一样,同样能为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贡献。
《欧战工作回忆录》后来被翻译成了荷兰语,并于2010年与“一战中的中国劳工”一起在比利时佛兰德斯战场博物馆展出。
“如果没有中国劳工,战争不会取得胜利。这些劳工至关重要,在这场战争中必不可少,假如欧洲战争,没有中国劳工的参与,是赢,是输,还很难说。”顾杏卿在《欧战工作回忆录》的最后写道。
封面新闻记者宁宁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青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保障,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