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祥雕像
王祥卧冰处石碑
孝文化节
全世界王氏家族后裔祭祖及文化交流
王祥画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王”指琅琊王氏。从西汉到唐代,琅琊王氏产生了90多位宰相,600多位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官僚第一大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关键人物便是孝子王祥。
王祥的人生极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前半生隐居乡里,对继母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年近60岁时才入仕做官,在曹魏转向司马氏西晋这一特别凶险的历史时期,他对政治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最终位列三公,官至太保。王祥的孝行得到历代帝王的褒扬,他的《家训》为其子孙奉行,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1.王祥、王览的孝友故事
王祥出生在东汉末期的都乡南仁里。“仁里”的典故出自《论语》,孔子称:“里仁为美”,意思是要和有仁爱之心的人做邻居。南仁里的位置在今白沙埠镇镇政府东面隆起的山坡上,琅琊王氏从西汉开始便世居此地。
史书记载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多次虐待他,甚至派他清扫牛圈,做仆人一样的粗活。王祥出生在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王吉之子王骏、其孙王崇均位列三公。王祥的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是盘踞一方的地方要员;其父王融虽然没有出仕,但也是有地位的乡绅。作为贵族子弟的王祥,读书入仕才是他的人生道路。而他却被继母逼迫,整天混同于仆人杂役,这是非常悲惨的遭遇。不仅如此,王祥还时常有性命之忧,《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王祥的母亲曾经夜里砍杀王祥,碰巧王祥去厕所而幸免于难,回来后,发现被子被砍坏了,“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
对待如此狠毒的继母,王祥任劳任怨,以德报怨。《晋书》本传中讲了他三件孝顺的典型事例。“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李子)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破冰求鲤”、“感应黄雀”及“风雨守树”,看似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不过被继母虐待,作为贵族子弟每天做着仆人杂役的工作,王祥的遭遇容易引起社会的同情。“破冰求鲤”的故事见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孙盛的《晋阳秋》,王祥脱衣是为了方便破冰,冰破之后,鱼儿遇到空气而跃出水面,这些记载都很平实客观。后人觉得这样解释王祥的孝行不够感天动地,宋元人编选《二十四孝》时改成了“卧冰求鲤”。《二十四孝》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卧冰求鲤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作为文化符号我们借鉴这一成语,但也如实还原历史的真相。
王祥的孝行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人们备受战争、饥饿、瘟疫的折磨而流离失所。为了避难,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生逢乱世,母寡弟幼,继母朱氏多次想杀死他,但他却孝敬继母三十年如一日,体现了以德报怨、顾全大局的宽厚度量和善始善终、任劳任怨的坚韧品格,这种孝行是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磨练出来的人性光辉,具备感发人心、促人向善的精神力量,不仅感化了继母的狠毒之心,还引导了异母弟弟王览的善心。据《晋书·王览传》记载,朱氏虐待王祥,王览便与王祥共之;朱氏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便与其共同承担;朱氏想在酒中下毒毒死王祥,王览便争喝毒酒。王览为了救护王祥不惜“争鸩舍生”,兄弟二人可谓患难与共,互相成就。王祥的孝行以继母改过、兄弟友爱的大团圆结局,给人世间留下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明代沂州佥事李士允为诸葛亮、王祥修忠孝祠,其《忠孝祠记》便认为母慈子孝并不难,“太保事其嚣母,卒能感通底豫”,让继母改过从善,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2.太保林与历代帝王的褒奖
王祥的孝行契合了西晋“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泰始元年(266年),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王祥拜为太保,晋爵为公。在历代王朝中,皇帝的子孙和同宗可以封王,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就是公,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便是爵位中最高的等级。御史中丞侯史光上奏,认为王祥长久得病,已经不能按时参加朝廷会议,请罢免他的职务。晋武帝下诏说:“太保王祥为本朝元老,品行高尚,我要借助他的威望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准。他前后数次提出训让,我不同意他退休。这个问题不是你有资格能参加讨论的。”
泰始四年(268年)四月,王祥薨,享年89岁。晋武帝下诏赐棺椁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帛百匹。当时,司马炎的母亲文明皇太后刚刚去世一个多月,举朝忙于国丧。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专门补办了王祥的丧礼,并下诏说:“为睢陵公王祥办丧事已过去。朕虽每每为他的死哀伤,但还没有痛抒哀情。现在为他哭一场。”第二年,下诏追谥王祥为“元”。
自西晋以来,历代王朝对王祥孝行多有褒扬。唐太宗御撰《晋书》,列《孝友传》记载王祥、王览故事,王祥传为《晋书》列传的第一篇。明成祖朱棣撰《孝顺事实》赞美王祥曰:“王祥诚孝真堪羡,承顺亲颜志不回。不独剖冰双鲤出,还看黄雀自飞来。”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朱厚熜南巡临沂时曾手书“孝友格天”的匾额,褒奖王祥、王览兄弟的品德具有感天动地的精神魅力,并将南仁里改名“孝友村”。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将王祥、王览兄弟与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以及诸葛亮列入“五贤祠”并命令官员春秋祭祀,乾隆皇帝还曾御碑手书,称赞其“孝能竭力”。
王祥死后衣冠埋葬在南仁里,称“太保林”。明代临沂人舒祥在咏《王祥墓》的诗中说:“荒丘经岁久,衰草锁寒烟。事业归三箧,衣冠贲九泉。鹤随华表失,狸傍断碑眠。多少当时事,都凭故老传。”明代的王祥墓寒烟衰草,狐狸眠居,一片荒凉景象;岁月变迁,人事沧桑,使人感慨万端。不过,王祥的事业毕竟名垂青史,他的许多遗闻轶事和孝亲美德代代相传,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祥生活的村子南仁里靠近沂河西岸,明代时村民为躲避水患,便西迁至孝感河岸边,这就是今日的孝友村。今日的孝友村有3000多人口,多为王姓,为王祥的后代。孝河岸边建有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园。河面有一亭,亭中有石碑书“王祥卧鲤处”。夏秋之际,此地有十里荷花,所产孝河藕在清代咸丰年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冬季时河流结冰,处处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孝河凝冰”是当地著名的“琅琊八景”之一。此处还有孝友祠,据明代万历年间的《沂州志》记载:“(孝友祠)在州治北,祀王祥、王览,季春三日,季秋九日,祭。”民国时期,临沂县长范筑先亲临孝友祠,种植柰树十六棵以示敬仰。1962年,山东副省长余修亲临孝友祠,主持修复。
1915年,当地名流赵善全曾为王氏修谱撰写序言,这篇文章对太保林、孝友祠和孝河的风景有很好的描写,兹录之如下:“孝友村奉祀生王兆,余之中表也。曾记髫齔时从先慈省外祖,谒元、贞公祠,匾额题‘孝友格天\’四字,祠左即柰园,尚余松柏苍翠;祠右有唐槐数株,甚古,今皆亡矣。祠南即孝河,西南岸有短碣一镌,‘元公卧鲤处\’数字,盛冬时,如月圆者数处,暖气上升,至今犹存。夏时,荷花两岸,芰蒲满湖,云水苍烟,使人低回不能去。又东北去八字山数武(步),望之屹如立者,其寑陵也。巍巍然约有六七,神道墓门,类皆明堂。林木蔚然,气脉深厚,展拜之余,未尝不叹两公之遗泽也。”
自明清以来,孝友祠专设祭祀官员奉祀生,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祭祀仪式。直到今日,当地政府于每年的重阳节举办孝文化节,关爱老人,弘扬孝文化,延续并发扬着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
孝友祠有一本晚清的《王氏家谱》,称王览死后葬于红阜寺。附近土地多为红色土壤,周围的村庄有的取名“火燎官庄”,有的取名为“朱阜”,所谓朱阜、红阜都是指红色土壤的丘陵,红色是权势的象征,王览的墓地埋葬于红色的丘陵之下,他的子孙奕世显宦,冥冥之中是否暗合了古人的风水理念呢?红阜寺即今洪福寺,又名鸿福寺,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所立鸿福寺碑记载:“沂郡东北中邱城东有鸿福寺院,创建于唐。”今洪福寺仅存几块残碑、一尊石狮和一株参天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树围12.1米,树高26.4米,经测定为唐代所植,是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鸿福寺庙会,周围十余万的民众呼朋唤友,纷至沓来,成为当地一大节俗。鸿福寺寓意洪福齐天,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富贵和吉祥。
3.王与马、共天下
南朝大诗人庾信在《伤司徒王褒诗》写道:“自君钟鼎族,江左三百年。地建忠臣国,家开孝子泉。”从王祥、王览至王褒,琅琊王氏作为世代显赫、钟鸣鼎食之族绵延11代,历时315年。忠臣指诸葛亮,孝子泉即孝河,这个家族所生活的琅琊为忠臣孝子之乡,而江左琅琊王氏的开创者便是王祥。
王祥曾担任过徐州刺史吕虔的别驾,吕虔有把佩刀,据说只有位在三公的人才有资格佩戴这把宝刀。吕虔对王祥说:“卿有公辅卿相的胸怀和气度,所以我把宝刀赠送给您。如果不具备这种胸怀的人,宝刀反而会带来伤害。”王祥临死前,把宝刀又转赠给王览,并鼓励他说:“你以后一定有出息,足称此刀。”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等人南渡建康之后出将入相,出现了“九代公卿”的显赫局面。
王祥、王览去世后,其族孙王戎官至司徒,王衍官至太尉,二人都是左右西晋政局的权要。西晋末年,东海王司马越专权,司马越和王衍构成“王马共治”政治格局,司马睿和王敦、王导兄弟后来在南京建立东晋便是这一政治格局的延续。
分封在临沂的琅琊王司马睿与王导年轻时就是好朋友,他们都曾居住于琅琊,姻娅相连,互相倚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南京。司马睿属于西晋皇族的疏属,没有名望和兵权,以至于“吴人不附”。王导、王敦巧妙利用上巳节修禊仪式,成功设计了司马睿的帝王形象,《晋书·王导传》记载:“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王)敦、(王)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江南风俗,每年三月三日要到水边洗濯,除灾祛病,祈福求运,叫做修禊(又称禊祓)。表面上是去看修禊,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在展示司马睿集团的风采。司马睿和他的僚佐们气宇轩昂,文雅谦和,一副君明臣贤的气派,前来观看的民众人山人海,他们为眼前的气派所征服,于是纷纷拜倒在路边。民众的口碑是很好的宣传工具,这种宏大的出行仪式和万民争拜的场景,经过民众添枝加叶的传播,司马睿的大国帝王的气场、谦和文雅的风采和与民同乐的贤德,很快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并逐渐获得民众的爱戴。
东晋建国是琅琊王氏与司马睿精诚合作的结果。司马睿镇守南京后,经过9年的努力才登极称帝。大将军王敦东征西战,尤其是控制荆州,完成了境内军事的统一;王导则团结南北方士族,以“百六掾”为基础构建了东晋新的朝臣队伍。《晋书·王导传》记载,“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帝乃止。”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反映司马睿在政治上服从王导,在军事上依赖王敦的政治格局。
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宰相,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施政方针,他礼贤下士,团结南北士人以抵抗外侮;他修建学校,推行儒学教育,汉民族得以独立,汉族文化得以延续;他还在历次政治变乱中谦逊谨慎,扶危定乱,保持各派政治集团权力的平衡,稳定了东晋朝局。王导晚年辅佐年幼的晋成帝,得到极高的尊崇,成帝给王导写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写给王导的诏书,则曰“敬问”,王导生病,不能参加朝廷宴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即便如此,王导依然保持勤俭谦逊的品格,“仓无储谷,衣不重帛”,王导是东晋前期士林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
东晋南朝时期,王祥、王览的子孙“奕世兴于江左”。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在二十四史中,有三部史书大臣列传的开篇来自琅琊王氏,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4.王祥家训的历史传承
王祥去世时曾留下五条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过失和责任勇于担当,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对传统孝道思想的升华;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上述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王祥的言行成为后世子孙恪守奉行的榜样,史书“其子皆奉而行之”。
王祥家训对其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史书“其子皆奉而行之”。琅琊王氏闺门孝睦,王徽之爱护弟弟王献之甚至情愿代他而死、谢道韫帮助小叔王献之辩论、王僧虔培养侄子王俭成为名相,他们爱护家人,情同知己。这是对王祥“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训的坚守。琅琊王氏不以财富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晋王衍“未尝谋货利之事”,刘宋王弘“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他们虽然位居宰相,也不改清廉俭朴的生活。梁代的王志信守承诺、老成厚重,他担任东阳太守时冬至日释放重囚回家,“过节皆返”,王志兄弟子侄都很谦和,时人号为长者,很好地践行了王祥“言行可覆”的诚信之道。至于“推美引过”,谦逊低调,王僧虔是很好的典范。齐武帝曾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因为侄子王俭已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于是王僧虔以“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为由,坚决推辞,可谓激流勇退。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入仕的目的不是为了稻粱谋,而是为了家族的荣耀和实现士人拯时济世的人生理想,王羲之便是如此。永和四年(348年),司马昱、殷浩任命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目的是想借助他的社会影响打击桓温。王羲之并没有站在党派的立场,而是从东晋政治的大局出发竭力调解两派的矛盾,反对穷兵黩武的北伐,他体恤百姓的艰辛,减省赋税,开仓济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忘其力身”,其《断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这都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忘我精神。王羲之最终因为党派纠葛和难以实现政治理想而辞官,他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元代赵孟頫称赞他“发粟赈饥,上疏争论,悉不阿党”,“为当晋室第一流人品!”
琅琊王氏恪守祖训,自觉砥砺品行,他们崇尚清廉的生活,对家人以道义相期许,始终对权势保持着谦逊敬畏的态度,反对结党营私,从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扬名显亲,这种家族荣誉感让他们处处自律,时刻清醒。良好家风能推动党风政风建设,王祥家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
刘占召
新闻推荐
省旅发委、山东联通联合发布“国庆旅游大数据”国庆长假原来这样玩 90后最爱逛街入巷,80后最爱亲子同游,70后最爱游山玩水
国庆长假如织的旅游人潮余热尤在,由省旅发委和山东联通共同成立的“山东旅游产业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发布的...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