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展馆一角观众正在观赏3D打印作品市民正在观赏高校文化创意作品市民正在观赏高校文化创意作品湖南年画艺人李彪现场展示湖南年画魅力山西银器传承人戴志强现场加工银具文化创意作品吸引观众目光
□本报记者刘晓杰
潘来奎文/图
金秋逢盛会,鸢都聚英豪。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潍坊分会场开幕式于9月14日上午在富华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省文化厅、江西省景德镇、山西省忻州,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潍坊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展演队伍共计600余位嘉宾参加开幕式展演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作为全国影响广、规模大、规格高、项目多、品类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五届,今年是首次在主办地之外的城市设分会场。这是对潍坊多年来非遗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奖。展会现场既有静态展示,又有动态展演;既有穿越时光的“乡愁记忆”,又有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既有潮流动感的“时尚元素”,又有坚守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非遗项目和琳琅满目的优秀院校文化创意产品,与潍坊本地的特色非遗项目共同组成六大特色展览板块,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尘封的技艺“活”起来
“八角鼓一拿,京味的感觉就出来了,唱得真不错,再来一首。”“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地道的八角鼓表演了,今天来博览会,真的是大开眼界。”9月14日上午,博览会现场演出舞台边,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
“解职入深山,引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山岩以前忽见那……”68岁的赵连聚是青州满族八角鼓第七代传承人,开幕式上,他身穿贝勒服,头戴贝勒帽,手里拿着一个用蟒皮制作的八角鼓,边弹击鼓面边演唱,一曲《风雨归舟》唱罢,声情并茂,独具特色。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渐渐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1673年,八旗进驻青州北城,八角鼓随之而来。青州满族八角鼓保留京腔,独具神韵。2009年10月,青州满族八角鼓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结束,赵连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今天能够来非遗博览会表演,内心非常激动,就想着好好唱一回,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八角鼓,能够喜欢我们的非遗文化。”
一根高粱秆儿,不时地来回拉动,美妙的曲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围观欣赏。一把琴就是72岁的挫琴技艺传承人赵兴堂演奏时所有的工具,右手执弓寻弦,左手带动琴身送弦迎弓,一曲《十不全》优美婉转,曲子随琴弦流淌,耐人寻味。“作为一名挫琴演奏的传承人,希望通过参加展演,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挫琴,以将它传承下去,不让咱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失传。”赵兴堂说道。
“老机器织出的丝绸质量好、手感好,我一直使用这台老织机。”在潍水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成果展区,来自昌邑市柳疃镇姜家堤子村65岁的姜素荣正在演示昌邑丝绸织造技艺。只见她坐在一台宽约1米、长2米的古老织机前,一只菱形飞梭在丝线间穿梭,绸缎一点点变长。“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展览会的展演,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丝绸织造技艺,传播我们的非遗文化。”姜素荣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邑丝绸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将昌邑丝绸织造技艺发扬光大。“这台织机是我们家祖传的,已经传了五代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姜素荣介绍道。她15岁起跟着爷爷学织丝绸,其生产的丝绸远销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今年7月份,她曾带着这台织机到北京恭王府参加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坊)保护成果展,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全国风筝同场竞技
“爷爷,你看这个风筝好漂亮啊!……”在全国特色非遗项目精品联展展区,5岁的臧靖其被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吸引了。“今天就是想带孙子来看看咱们的非遗文化,开开眼界,没想到孩子非常感兴趣,问这问那,东张西望的,充满了好奇。”62岁的臧君亮说道。据了解,本次博览会来自北京、南通、阳江、天津、潍坊等知名风筝流派汇聚一堂,让观众大饱眼福。
做骨架、刷糨糊、裁纸、贴糊、拉伸、微调、抚平……在博览会现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认真地做着一只龙头风筝,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每一个细节,杨红卫都一丝不苟,眼神中充满了专注。“风筝有骨有肉,才更有神韵。手绘线条要流畅、色彩要鲜艳,制作骨架周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一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杨红卫说道,每一件风筝都是纯手工绘制,手工制作骨架,再手工扎制,虽然会耗时,但是做工会更精致,这就是作为一名风筝匠人的坚持。“我今天带了几十件作品来参加展会,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宣传风筝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也能够学到别的非遗文化的精髓,让潍坊的风筝能够有更多文化内涵。”杨红卫说道。
“板鹞风筝是我们江苏省南通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北宋年间,有1200多年的历史。中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放上天,‘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故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来自江苏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传承人王志清介绍:“这是我第一次来潍坊参加展会,收获很大,潍坊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潍坊的风筝也很出名,这里的风筝艺人也很多,他们的制作工艺和匠人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好地交流碰撞与融合发展。”
在北京风筝展位,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燕子风筝,大小不一,色彩纷呈,犹如一件件造型精致的工艺品。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风筝的特点之一就是图案鲜明、寓意好。全国各地的风筝大同小异,但是北京的风筝更注意色彩图案的美化,有肥的有瘦的,有夫妻有娃娃,形成家族式的样式,就像动画片一样。比如,肥燕上面画四个狮子,谐音四世同堂,是用来祝寿的;如果画上青蛙,寓意蝉联益寿;比翼夫妻燕子,要求开脸时雌雄比例是三七开,眼睛要相互对视,雄燕用青彩雌燕用紫灰,繁而不乱,立体感强。北京硬翅风筝画法有上百种,据说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比较讲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来随着时代变化,北京风筝越来越多融入现代理念,画法不断丰富,色彩更加艳丽,才有了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南通风筝展位,记者看到,展示的各种板鹞风筝上安装了成排的哨子,比一般的风筝个头大、分量重,最大的有两米多长,重达十几斤。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王志清告诉记者,因为南通地理位置特殊,滨江临海,风特别大,尤其是春天,很适合放这种鹞子,是当地人重要的娱乐方式。
“我们在制作每一只风筝之前,都要树立明确的设计理念,我们为什么要制作这只风筝,对于风筝领域有什么作用。我们对待每只风筝就像一幅画、一件工艺品。”王志清指着其中的一件风筝对记者介绍,制作哨子的竹子很小但是很精湛,哨口用檀香紫檀制作,雕刻技术要求非常高,一般年轻的工人制作不了。正因为对技艺要求这么高,别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风筝,四个熟练的师傅做六个月才完工,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张年画有7个版,套色程序和杨家埠木版年画差不多,不同的是滩头年画最后要‘开脸。\’”在展厅一角,来自湖南隆回的78岁传统年画艺人李彪说,所谓“开脸”就是手绘人物脸部,包括眉毛、双颊等,为整幅年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着,李彪向现场市民展示湖南滩头年画的制作流程。他在纸张上刷满白粉,晾干后,按照橙黄、佛青、紫、黄、绿五色顺序进行套色印制,然后放在墨线版上色。与杨家埠木版年画不同的是,滩头年画的纸张选用手工抄纸。“这是我第一次来潍坊,为了展示滩头年画的传统工艺,特意带来了制作好的‘苗王\’等颇具当地特色的传统年画。”李彪说,“这些都是我们湖南年画的传统人物,在我们当地很受老百姓的喜爱。滩头年画颜色更加鲜艳,这次来潍坊我很想拜访一些杨家埠的年画大师。”李彪说,希望能学到潍坊年画的精髓,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将年画文化发扬光大。
2009年,潍坊铜印铸造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博览会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铜印传承人庞希文也赶到现场。“我们潍坊铜印有明显独特之处,可以概括为‘壁陡、底平、中空\’。所谓‘壁陡\’,指的是印章内的刻字直上直下;‘底平\’,指的是刻字底面的深度完全一致;‘中空\’指的是章体内部为空心。”庞希文介绍道,所谓“铜印”,也就是铜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铜印更加坚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具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次展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推广我们潍坊的文化,为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庞希文说。
银勺、银壶、银碗、银质梅枝笔筒、银质牡丹富贵瓶、银质火锅……一件件精致的银器制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询问。“这是我第一次来潍坊,感触很深。潍坊人热情、实在,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希望可以让我们山西的银器文化在这里得到文化的滋养和融合发展。”来自陕西的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志强向记者说道。自古以来,白银代表财富,是身份和地位等级的象征。银多用于制造生活用品和饰品。银器的制造要经过熔化、浇铸、成形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可以说一件银器制成的工艺品里都蕴含了匠人的匠心,只有认真,一丝不苟,才会出精品。
“我们这个是‘晋绣\’,叫‘雁门虎\’,每一个成品都是纯手工缝制,可以体现我们独特的山西文化。”来自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布艺传承人汪翀娥向市民介绍道。一个个造型精致、栩栩如生的布艺老虎,在她的飞针走线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希望通过参加此次展会,可以让‘晋绣\’文化和‘鲁绣\’文化产生碰撞,在以后的缝制过程中会融入更多内涵。”汪翀娥说道。
外地展商寄语祝福潍坊更美好
一提起瓷器,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江西景德镇。本次非遗博览会,景德镇也派出了庞大的参展队伍,带着精挑细选的陶瓷精品前来参展。
“潍坊人热情、好客,文化底蕴浓郁,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而且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视角了解了潍坊的非遗文化,也让我们爱上了这座城市。”说起对潍坊的印象,江西景德镇申创办的办公室主任舒妮感觉回到了故乡。
在舒妮看来,潍坊文化底蕴厚重,传统手工艺术品种丰富,是一座传承永久并不断产生文化创造力的手工业发达城市,技艺创新多元呈现,文化市场日趋繁荣,以风筝、年画、核雕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成为潍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来潍坊参加展会,就是奔着潍坊的文化底蕴来的,希望可以得到文化碰撞,产生共鸣。
“对潍坊最初的了解是通过风筝,潍坊是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连续35届国际风筝会和十届中国画节、文展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高质量的文化交流传播平台,让世界风筝都的名号叫响了国内外。潍坊还是一座创新型、开放型城市,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积累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创意理念和创新实践。潍坊已具备‘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申报优势和基础条件。”舒妮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来潍坊参加展会,我们很早就做准备了,12日我们的非遗艺人们就早早到达潍坊,带着我们精挑细选的100多件艺术品,以让潍坊人看到我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希望以后能够让潍坊的书画艺术,在我们的陶瓷艺术上展现出来。”
博览会现场中的广州美术学院传统工艺创新设计成果展,在各展区中独树一帜,受到主办方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校师生作品在国家级非遗展览平台的首次集中亮相。该校共有47组作品参展,其中师生优秀作品35组,将优秀中国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岭南传统手工艺再生的创新人才培养》12组优秀作品,精彩纷呈,从生活、使用的角度另辟蹊径,实现工艺品、产品和商品三个维度的升级,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具有探索性的创新实践。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博览会,能够和潍坊以及全国的同行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我们是第一次来潍坊参加这样的展会,感觉潍坊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展会的一角,来自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的大二学生周子安向记者说。《母亲》《笑口常开》《梅壶》……一件件展示河洛文化的艺术品呈现在潍坊市民眼前,就像是在诉说一个个古老的文化故事。“带着我们学院老师和学生制作的作品来参加这次展会,我觉得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让我们了解潍坊、了解全国各地的文化,让我们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使作品的文化内涵更深远。”该校大二学生刘亚飞说道。
新闻推荐
■齐鲁名士他是身份低贱的战俘,靠着卓绝的才思机巧成为北魏汉化改革的实践者。他用建筑绘画、厘定衣冠,为南北融合作出诸多贡献。而他自己,也以小人物的努力在历史上留下
蒋少游画像蒋少游壁画《牛与神兽》摹本□本报记者鲍青本报通讯员陈彬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