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青州新闻 > 正文

青州“云门洞”形成揭秘,青州“云门洞”形成揭秘

来源:青州通讯 2015-01-27 16:13   https://www.yybnet.net/

□孙凤瑛

一、云门山的形成、归属及名称

云门山是古逄山系的一部分,逄山系是山东泰沂山脉的分支,大约形成在古生代时期的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距今有57000万年至51000万年之间。它们是因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隆起等地壳运动变化而形成的结果。由于地壳的变动,原来的海洋变成了高山。云门山上至今有海蚌贝壳及海洋生物化石等。

云门山的归属。云、驼、劈三山以及仰天山、玲珑山等,在古代都属于逄山系。逄山之名源于逄国。逄国始建于殷商末年。 《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氏因之,又逄伯氏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晏婴所说的“此地”,就是齐国之地。晏婴生活在春秋末年齐景公时期,齐景公时期的齐国版图,正是纪侯“大去”其国(《左传·庄公四年》)之后,纪国已被齐国占领,淄、渑(北阳河)、弥流域皆是齐国的领土。按晏婴所说,青州北部的鲁北平原在商代是逄伯陵的天下。逄伯陵都“临巨”,巨,即巨洋水,今弥水也。是说它的国都在今弥河流域的苏埠屯、伯益之都一带。殷商末年,被薄姑氏所灭。逄伯氏被迫逃离到济阳刘台子一带和今临朐逄山一带定居下来。来到临朐一带的逄伯氏建都在今临朐南十里的“朱封”,都城仍称“临巨”。从此,有了逄山这一名称,也有了逄山系这一名称。青州城南的山脉都属于逄山系。云门山在逄山系的最北边。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方知有劈头山(劈山)、石膏山之名称,其他山峰均未见名称记载。

自商周、秦汉一直到唐朝中期,云门山、驼山一线自古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最初,云驼山因是逄山系的一部分,故归属于这条界线以南的逄国。春秋时期,这里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国相管仲的封地,称“骈邑”。战国末,燕国大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燕昭王因功封乐毅为昌国君,封地就在临朐,称“昌国”。乐毅奔赵后,这里是他的儿子乐闲的封地,仍称昌国。公元前211年,秦灭齐后,国家一统,秦设郡县制。临朐县和广县皆属齐郡,云驼山仍是临朐县和广县的分界线。西汉初,沿秦制。汉高祖六年封侯,设侯国,体制仍是郡县两级制,但侯国与郡同级,故称郡国制。此时,云驼山归骈侯国管辖,云驼山以北归广侯国管辖,劈山、云门山以东归柳泉侯国管辖。王莽国除。后汉,云驼劈三山隶属临朐县,三山以北属广县,三山以东隶属北海郡柳泉县。魏晋后,云驼劈三山隶属徐州东莞郡临朐县管辖。北海郡柳泉县被临朐县、剧县和广县所瓜分,柳泉县消失。此后,云驼劈三山仍属临朐县,三山以北为广县,三山以东亦属临朐县管辖。公元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废临淄城和广县城,将广县并入临淄县。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皆治广固城。此后,三山仍属临朐县管辖,三山以北属临淄县管辖。公元399年后,慕容德建南燕国,都广固城,云驼劈三山仍归属临朐县。公元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羊穆之筑东阳城。南朝刘宋改临朐县为昌国县,在南北朝期间,三山一直隶属昌国县,治临朐;三山以北直到段村为临淄县地域,临淄县治东阳城西郭;北齐天宝七年十一月,撤销临淄县,迁益都县入东阳城,治东阳城北门外益都理(附郭)。三山以北为益都县。大隋开皇六年改昌国县为逄山县 (见 《齐乘》),云驼劈三山属逄山县管辖。仁寿元年十月,在逄山县的劈山胜福寺奉旨营建佛祖舍利塔。大业初年改称临朐县。唐玄宗开元年,云驼劈三山划归为益都县管辖,之后,云驼劈三山一直隶属于益都县。公元1986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县级),仍辖原益都县行政区域,至今未变。现在归青州市管辖。

云门山名称的产生与演变。古代云门山是逄山系最北边的一部分。直到北魏年间,由《水经注》的记载方知有劈头山之名称。郦道元在记瀑水涧时,是将云门山看作劈山的一部分。说明在北魏时期云门山尚无具体名称。北齐至隋,云、驼、劈三山及周围丘陵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衔霞山”,或曰“函霞山”。关于青州城南诸山,在此出土的《大齐阳平燕君之墓志》记云:“君讳继,字兴劭,乐安长乐人也……乡举阳平相……任罢宁私,潜伏丘园。每取乐于衔霞之高峰,散赏兴于渑阳之清流,调荡一生,遂绝朝市。春秋七十有六,终于第……天统六年(570)岁次庚寅正月乙酉朔二十五日己酉,葬于驼山之阳”。从出土铭文可知,北齐已有驼山之名。出土隋朝《故乐陵郡功曹兼荆州长史朱君墓志》记:“君讳神达,字玄庆,乐陵人。……以大隋开皇四年(584)七月七日遘疾卒于?汰里。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方。 ”该墓志铭出土位置在井亭(旁)村西南。在此,北齐墓志记有“衔霞之高峰”。大隋墓志记有“函霞山”。 “函”、“衔”,含义相同,是一个意思,即包含、含有、包容之意,读音相似,实乃一个名称。此名称并非单指一个山头,它是云、驼、劈三山及其周边众多山丘的总称呼,是一种俗称。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衔远山”是指包含远处的很多山。可见,“衔(函)霞山”并非指一个山头。北齐年间的云、驼、劈三山是建佛寺、开凿摩崖石佛造像窟最兴盛的时期,特别是劈山,已建有佛塔、宫殿和大量的佛像。燕继“每取乐于衔霞之高峰”,不会只常常“取乐于”一个高峰。他“取乐”的应该是云、驼、劈三个山峰佛教的盛况。故 “衔(函)霞山”不是指一个山头,它是指以云、驼、劈三山为主并包括这一带众多山岭的总称呼。云、劈两山在东,皆东西走向;驼山毗邻西侧,呈南北走向。它们构成了一个簸箕型的小山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形胜的风水宝地。 “霞”,即朝霞、霞光。这一地形特点正是包含日出朝霞的最好地形,并影射云、驼、劈三山佛光普照之意。因此人们才用了“衔(函)霞”这一吉祥的美名。 “衔 (函)霞”山之名产生的时间,正与云驼劈三山佛事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看来,这一名称似乎与佛教有关,它是寓意“佛光普照”。该墓志铭还透露出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信息,此时,广固城已被夷平一百余年,为何墓志云函霞山在广固城南,而不记在东阳城之南?说明此时人们仍将东阳城称为广固城。虽然史料未有记载,墓志铭可是实物佐证。郦道元为何将此处视为劈头山的一部分,恐怕这个劈头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更为有名,并且是古老逄山系北部唯一的最高峰。其余两个大山头,驼山之名已见于北齐。云门山之名在隋唐之前尚未发现其名称,有待详考。但在唐武则天时代,应叫“大云山”。最初因临朐县在云门山建大云寺而得名“大云山”,所以,山顶才叫“大云顶。 ”就像峨眉山顶叫“峨眉顶”一样,所有山顶都是如此称法。云门山顶直到现在仍叫“大云顶”,这是“大云山”之名留下的印痕,也是大云山之名的佐证。随着武则天的死去,大云寺之名在全国被取消。大云山之名亦随之更改。因有云门洞的存在,故更名为云门山。青州云门山之名最早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十九年(731),益都县令唐纫撰文《云门山功德记》刻字于云门山阳“大云寺”西侧的石窟中;天宝元年改称北海郡。北海郡太守赵居贞天宝十一年书云门山《投金龙环璧诗并序》,这些都是关于云门山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二、青州“云门洞”是佛教徒开凿而成

青州云门山上这个神秘的云门洞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是形成在什么年代?自古有许多传说。见于《齐乘》引《齐记补》云:“刘裕既夷广固城,齐人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为青州。 ”后人为大夫立庙于云门山前。或云益都城在山阴,其云门、劈山皆始城者疏凿,以宣风气。这里是说,劈山口和云门洞都是羊穆之为“以宣风气”而疏凿。其二,流传于社会上有“二郎担山撵太阳”的传说:当年杨二郎与众神打赌,说自己能肩挑两座山追赶上太阳。一天早晨,太阳刚出海面,他就从东海岸挑起了两座大山跟着太阳跑。快中午时分赶到了青州城南地面。由于追赶太急,使劲一颠,把前头的一座山挑豁了口,两座山都落了地。从此青州城南留下一座劈头山和一座云门山。劈头山的劈口和云门山的云门洞都是杨二郎穿扁担的地方。其三,明朝青州衡王府郡主挑选女婿的传说故事。相传,衡王有个女儿,端庄贤淑,才情出众,正闺中待聘。这位郡主打破父母做主、门第观念的旧世俗,她要自己挑选女婿。贴出告示,谁能在云门山上做一面能在王府绣楼看清的镜子,就嫁给谁。告示一出,公子王孙、富豪商贾子弟竞相采办铜镜,终因王府离云门山太远,没有一面镜子在王府绣楼能看得清。此时,青州西南山井塘村有一个姓吴的年轻力壮小伙子,长的身材魁梧,一表人才,还练就了一手石匠活。他看到无人能造出这面大镜子,便来到了衡王府,声称他能办到这件事,并约定十天完成。这个小石匠回家后,立即带上锤、钎、凿子等一切工具来到云门山顶的大云寺处,找准了正对王府绣楼的位置,开始凿了起来,他风餐露宿,昼夜不停,终于在第十天早上,打出了一个南北贯通的云门洞。这个山洞高大宽敞,借着山前的太阳光,从王府绣楼一眼望去,十分明亮,就是一面大镜子。衡王府这位郡主看到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才,又聪明、朴实、能干,便以身相许,下嫁给了这个小石匠,一时传为美谈。其四,清朝顺治、康熙年间青州知府夏一凤《修建云门山碑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琅琊,途经青州登临云门山,命凿穿云门洞为景。

因为这个云门洞太神秘,无人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才编出了许多故事。我们且不管它们对错与否,先分析一下编故事的时间,便可知道云门洞形成的时间,没有云门洞,绝不会编出云门洞的故事来。我们知道这些传说故事都产生在唐宋以后至明清这段时间。“以宣风气说”源自元朝于钦《齐乘》;杨二郎故事源自明朝许仲琳编写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衡王府的故事和秦始皇穿洞说都是在明清以后。由《水经注》所知,南北朝时期不但没有云门洞,就连云门山这一名称也没有,郦道元是把云门山看作劈山的一部分。这就把云门洞形成的时间锁定在了南北朝末期至唐宋这段时间内。再看这段时期内云、驼、劈三山发生了什么事情。众所周知,这段时间恰是云、驼、劈三山佛教最兴盛的时期,云门洞的形成是否与佛教活动有关?凡是到过云门洞的人都知道,这个前后贯通的云门洞是人工开凿的,绝非是天然形成,因为开凿的痕迹至今尚存。它又是何人开凿的呢?经详细考察后得知,原来它是为了在云门山上开凿摩崖石窟造像的僧徒居住、生活方便而开凿的“僧房窟”。是和尚们吃、住、生活、休息和躲风避雨的地方。云门山的石佛造像始于北齐末年,结束于唐朝中期。中间经过了北周武帝灭佛运动而停止,断断续续开凿了约200年,第二次唐武宗灭佛运动后云门山上的石佛造像宣告结束。

青州城南的云、驼、劈三山,在南北朝时期属昌国县,治临朐城,刘宋时属东莞郡,北魏后属齐郡。自南北朝元魏末开始的“三山”佛事造像活动,归昌国县所管辖。该县“三山”的佛事活动,建寺、造像、开凿石窟等先从劈山(古称劈头山)开始,首先在劈山建寺。 《续高僧传》卷26载:“青州胜福寺,古名岩势之道场,元魏末时,创开此额”。由此可知,在元魏末年,劈山已开始有岩势道场,从事佛教活动。这与青州各地寺院及齐郡临淄县(治东阳城西郭)所管辖的青州龙兴寺(南阳寺)始建年代相一致。

昌国县为何选中劈山作为佛教的圣地,首先在此建造佛寺?这是因为劈山本身就是一座大佛山,巨大的仰天巨佛头像在大山的西段。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生造就了这样一座酷似巨佛的大山。当地人都称它为“人面山”。这尊山体巨佛,它横亘东西,仰望昊天,绵延近两千五百米,静静地躺在那里已有亿万年之久(逄山系形成的年代在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大约距今57000万年至51000万年之间)。它就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一座大神,护佑这方水土的人们世代平安,幸福美满。再者,劈山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三面环山,幽雅宁静,可谓是深山藏古刹,是最适宜营造佛事的最佳之地。所以昌国县就在这一神灵宝地、山体巨佛的怀抱里兴建了佛寺,并开山、凿窟、造像,形成了以劈山为首的云、驼、劈三山佛教造像活动,形成了佛教圣地。

昌国县的劈山寺 (当时称岩势道场)与临淄县的南阳寺(龙兴寺前身)同时始建于元魏末年。劈山寺的主体建筑佛塔和主佛大殿已于天宝九年(558)建成(见《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刻铭文)。劈山寺基本竣工之时,便在云、驼两山开始石窟造像,故云、驼两山的石窟造像晚于劈山的造像。云、驼两山的石窟造像应始自北齐末。劈山寺是云、驼、劈三山佛事造像的统领。云驼两山是劈山寺的附属,归劈山寺所领导。建劈山寺50年后才开始云驼两山的石窟造像活动。佛教典籍载:“我国北方石窟开凿与重禅,是北朝佛教信仰上同时并举的两个特点。佛教重禅定,多禅僧……以修功德……凿窟人往往就是禅僧”(《中国佛教大全》p526)。临朐县云门山的石窟寺,唐武则天天授二年敕额为大云寺。这个大云寺就是云门石窟洞,是开凿摩崖石窟佛像的众僧和尚们食宿生活的场所。 “寺”,最初的含意就是和尚居住的地方。佛教典籍称它为“僧房窟,是僧人起居、修禅和集会的地方”(见《中国佛教》)。高僧法显、佛驼跋陀罗初到建康道场寺就住“禅师窟”(见《中国佛教大全》)。 “大云寺”这个名字乔宇为什么镌刻在云门洞之上,不刻在带有佛像的石窟之上?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个云门洞就是僧侣和尚们居住的石窟寺。即佛教典籍所说的“僧房窟、禅师窟”。随着僧侣和尚的增多,云门石窟洞越凿越深,越凿越大,从北齐到中唐开凿了二百年的时间,随着武则天的去世,大云寺亦告结束。云门洞的开凿也进入尾声。此时的云门洞因是僧侣和尚居住生活的地方,是不能凿通的。到北宋后,寺僧守忠又在云门山阴较为平坦的地方盖建了新的佛寺,遂将废弃不用的僧房窟(即未凿通的云门洞)凿通,便成了前后贯通的云门洞了。

云门洞是怎样凿通的,宋朝的《僧守忠碑》记得非常清楚:守忠,本贯沂州沂水县颜温刘田村□家庄,俗姓霍。北宋时期在云门山阴后坡重建大云寺,任大云寺主僧近四十年,组织僧众将原来的大云寺石窟云门洞凿通,成为前后贯通的云门。宋《僧守忠碑》记云:“镇海军云门山大云寺主僧守忠……天禧五年(1021)幸遇真宗皇帝圣恩……授具戒,葺修院宇,兴建□堂,雕镌成画拱云楣。特盖房廊□,镂出飞□,凤翼亭台……装严数座金容,修塑一堂罗汉。……栏楹开四季之花,庭除植千年之竹。一城官吏,闲乐彭吹而游;满郡檀那,特逞威仪而至……凿山为门,计度约七八千功,穿石作井,费用尽百千万金……蒙曹太尉特奏,小师……”。嘉佑□年四月十二日记。这通碑不但记述了宋仁宗年间云门山大云寺的盛况,并指出云门山佛事的兴盛是由于时任青州镇海军、知州曹太尉大力支持的结果。曹太尉,即曹佾,字公伯,玮从子,至和元年(1054)六月以建武节度使知青州,至1056年。他对青州佛教是有很大贡献的,若不是他上奏朝廷,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个云门石窟洞是不会很快被凿通的。曹佾为何能特奏朝廷?这位青州曹太尉权力是很大的,他不但是建武节度使,掌管青州军政大权。他的堂伯父(养父)还是当朝宰相。现在人们看到的云门洞,虽然从北齐至唐朝开凿了二百年,但没有凿通,也不能凿通。唐武宗灭佛运动后,云门山佛事停止。云门洞成为一座凄凉破败的石窟。最后凿成前后贯通的云门洞,还是宋代青州知州曹太尉和大云寺主僧守忠的功劳,是他们的功德。这在《僧守忠碑》上刻的清清楚楚,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①青州云门洞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北齐末至唐朝中期,也是云门山摩崖石佛造像最兴盛时期,它是由昌国县 (北齐年间)、逄山县 (隋朝)、临朐县(唐朝)众僧徒在200年间开凿的一个又深又大的石窟寺,即僧房窟。因为是众僧和尚居住生活的地方,故不能凿通。②唐武则天时期,临朐县将云门山石窟寺改称为大云寺,此山亦定名为大云山。武则天死后,大云寺石佛造像活动停止。③唐玄宗开元年间,将云、驼、劈三山划归益都县所管辖。益都县将大云山更名为云门山,并将劈山的胜福寺易名为广福寺。唐玄宗以后,云门山石佛造像宣告结束,云门洞石窟寺成了废物。④唐末,武宗灭佛运动,五代战乱纷争,云门山摩崖石窟佛教造像罹遭破坏。⑤宋朝,云门山佛教事业重新兴起,寺僧守忠在云门山阴“葺修院宇,兴建□堂,雕镌成画拱云楣。特盖房廊□,镂出飞□,凤翼亭台……装严数座金容,修塑一堂罗汉。……栏楹开四季之花,庭除植千年之竹。 ”并倡导把废弃的云门石窟寺凿通。在曹太尉大力支持下,众僧徒昼夜奋战,终于“凿山为门,计度约七八千功,穿石作井,费用尽百千万金……蒙曹太尉特奏……”。云门洞的凿通,僧主守忠和青州知州、太尉曹佾功不可没。⑥云门洞的前后贯通,给云门山增添了无限风光,真好似“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此,达官贵族、文人骚客经常到此“闲乐彭吹而游”,在崖壁刻诗、题字。富弼、欧阳修等文学巨擘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文化……集云门山于一身,使云门山历史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云门山已发展成全国著名的观光旅游区,成为青州旅游的一大亮点,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云门山已经成为一座文化名山展示在世人面前。明天的云门山将更加亮丽、壮观。

新闻推荐

青州市供电公司2015年3月份电网检修停电公告,青州市供电公司2015年3月份电网检修停电公告

尊敬的用电客户:因供电设施检修,我公司计划在下列时段对以下线路进行停电检修,现将检修线路及主要影响客户范围公告如下。我公司对电网检修工作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并将努力缩短停电时间。如有用...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青州“云门洞”形成揭秘,青州“云门洞”形成揭秘)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